人类历史上,第一块有文献记载的接骨板,出现在1886年。德国海德堡大学Carl Hansmann(1853-1917)教授,这块钢板现在看来非常简单,钢板和螺钉的一部分甚至是要放在皮肤以外的,最终它也没有应用在骨折的治疗上(图1),但是它却掀开了骨科接骨板的篇章。
图1
仅仅8年之后,1894年,首例用在患者身上的接骨板诞生了,它的发明人是William Arbuthnot Lane(图2),所以这种钢板被称为Lane接骨板。从仅存下来的图片上能够看到,这种接骨板在外形上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用的钢板了(图3),它后来因为不耐腐蚀的原因,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2
图3
让钢板耐腐蚀并不难,Albin Lambotte(图4)在1904年,做出了抗腐蚀的接骨板,他同时设计了整套的配合钢板的器械和螺钉,他也被誉为“内固定之父”。图中的钢板已经有了弧面设计,能够更好的贴合骨面(图5)。很可惜,当时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钢板的强度,所以渐渐的被弃用而永远成为历史了。
图4
图5
接近半个世纪的沉寂,1948年,G.W.N.Eggers教授(图6)意识到了“骨折需要加压”,并且设计了滑槽接骨钢板(图7)。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这款钢板,Eggers并没有解决“滑动加压和稳定”之间的矛盾,但是,在70年前他就能够对“加压和骨折愈合的关系”有认识,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
图6
图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位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诞生了又一位“内固定之父”。在检索文献的时候,我以为错了,经过复核之后发现,内固定确确实实有两个“之父”。这位Robert Danis(图8)发明了第一块真正意义上加压接骨板。Danis 提出的解剖复位、断端加压的原则,影响我们对于骨折固定的理解至今(图9)。他还发现了无骨痂骨折愈合(一期愈合),命名为“自焊接”。要知道,在自然界骨折是不存在一期愈合的。
图8
图9
不过即便是“之父”,设计的钢板也不是完美的。骨折加压是通过在骨上额外打孔完成的。1958年,George W.Bagby(图10) 和Janes J.M.两个教授发明了带有椭圆孔的接骨板,通过拧螺钉实现骨块加压(图11)。这种技术沿用至今,有人把它称为Bagby钢板,这也是对于前人工作的一种尊敬。
图10
图11
同样发生在1958年的,还有一个大事件,那就是AO (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sfragen,Association for the Internal Fixation,内固定研究协会)的成立,这是一个集医、教、研、产、商于一体的组织,可能再他们当时也没有预想到可以对世界骨科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1965年,也就是AO提出骨折固定原则后的第三年,Müller等人发明了加压器及配套钢板(图12),钢板比前人的厚重,解决了“强度”的问题。Maurice E.Müller教授(图13),是一位瑞士人,他先后在荷兰和比利时接收专业培训,比利时骨科医生Robert Danis的手术理念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可见,很多成功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图12
图13
又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是Stephan Perren(图14),他发现Müller的加压板由于需要额外打孔渐渐被弃用,他就在Danis的加压理念的基础上,参考了Bagby的偏心孔设计,在1969年,发明了“带动力加压螺钉孔的钢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DCP(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图15),现在回想,我当年做实习同学的时候,用的主要就是这种钢板。
图14
图15
Stephan Perren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善于革自己的命。他发现被世人称颂的DCP也有缺点,比如说钢板底面对骨的压力和对骨膜表面血供的破坏作用会导致钢板下方的骨坏死、应力遮挡、延迟愈合、再骨折等等,在1990年,他发明了DCP的进阶版本: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imited-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对于DCP带来的问题做了很好的解决。图16为DCP和LC-DCP的对比。
图16
不幸的是,钢板下的骨坏死仍然存在;幸运的是,Stephan Perren又一次的站出来了。他在1993年,发明了点状接触接骨板Point-contact Fixator (PC-FIX)(图17),这是锁定钢板的雏形,已经应用了角稳定的概念,但是放弃了骨块间加压和双皮质固定。
图17
1995年,是创伤骨科又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Robert Frigg(图18)发明了微创接骨板系统,看中文非常拗口,也不熟悉,它的英文缩写我想做创伤的医生应该都知道:LISS(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图19),它主要用于治疗股骨下段与胫骨近端骨折,它的螺钉的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它的……一时间,大家把此款钢板奉为“神器”,认为“没有LISS不能解决的问题”,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LISS仍然是非常好的接骨板,只不过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了。
图18
图19
千禧年,又出现了一位“之父”,那就是如雷贯耳的“锁定钢板之父” Michael Wagner(图20)。LCP(图21)结合DCP和PC-Fix的理念,经典的“8”字孔设计,融合两种固定方式,给医生更多的选择,一直沿用至今。
图20
图21
后记:与评价现在相比,回顾历史是比较稳妥保守的。钢板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众多的医生对骨折治疗的认识发展的历程。很幸运,我成长在这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