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末期,安史部将纷纷投降于唐朝,而唐朝的统治者迫于形势,也不得不承认安史部将在河北地方的势力,授予他们节度使的职位。势力最大者为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藩臣,实际上割据自立。
唐初实行的府兵制,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也慢慢解体,募兵制日益盛行。募兵制在唐初的对外战争中曾经实行过,但是作为一种临时辅助措施。开元十一年(723),唐朝大规模的招募强壮12万人,号称“长从宿卫”,开元十三年(725),改名为“彍骑”。开元二十五年(737),招募壮丁充实边防,称为“长征健儿”。在府兵之下,地方兵力分散,而中央握有重兵,内重外轻,举关中之兵以镇四方。实行募兵制时,使得中央军队脆弱不堪,比起久经战场的藩镇精锐不堪一击,地方上团结兵也装备差、数量少,难以应对藩镇精兵。
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建制不断扩大,势力不断膨胀。最开始节度使的设立只是在设在边远军事要冲,安史之乱时,为应对军事形势需要,节度使的建制扩展到了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区,后来又扩展到全国。藩镇不断的增加,严重的削弱了政府的统治力量。大都数的藩镇都不听从中央的命令,唐朝政府虽然平定了一些跋扈的藩镇,但是并未取消节度使制度或者是减少节度使数目,割据状态一直存在。因为统治者的态度而发生变化,统治者强强硬时发兵征服这些藩镇,国家就暂时的统一,一旦继任的统治者态度变化或注意不在藩镇之上,各地有立马成为半独立的状态。
藩镇的存在对于唐政府是半独立的状态,在内部私自的增加税收,不断征兵、练兵。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曾将镇内的壮丁,征入军队。泽路节度使李抱冀,将境内壮丁三抽一,称为泽路兵。节度使在藩镇的横征暴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藩镇割据也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力社会生产力,在安史之乱中受到重创的地区,再次陷入混乱,没有精力去恢复。藩镇们为保持割据的格局,拼命地扩大自己的军队,强征百姓入伍。对于人民的生命漠视,肆意屠杀。昭义镇被魏博镇吞并时,强迫士兵们必须黔面割臂,宣誓对新首领效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