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或者什么是你认知里的美?
审美多元
很多人认为美是多元的,每一个人对于美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被年轻人吐槽的中老年专用表情包、爸妈眼中的中式装修,同时奇葩的中国式审美,花花绿绿的传单、统一的街头招牌和奇葩的城市建筑,比如福禄寿三星酒店、被称为秋裤楼的东方之门、可悲鹿泉灵山景区内的元宝塔……让人担忧中国人处于一个“不知美丑”的时代。
其实并不是这样,美也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美育教育,这种天然的审美能力一点点消失,加之中国人讲求实用主义,所以在某一方面难以做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导致遭受“中国式审美”的群嘲。
儿童审美
让我们吐槽的不仅仅有中老年审美,还有孩子的审美。听一位妈妈讲过女儿的奇葩审美:上周末带闺女去买鞋,结果她选了一款满是小亮片的粉色鞋子。这个搭配让我感到窒息,孩子本来就不白,穿上鞋子后腿显得更黑了,总之是一言难尽。我一直在劝阻,可是挡不住孩子的坚持,只好把这双鞋带回家。
孩子的审美就是如此的奇葩,你选择的各种简洁大方的衣服、莫兰迪色系的高级感玩具,孩子统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各种花花绿绿、华丽浮夸风格和各种blingbling闪闪亮亮的搭配。
美感发育
孩子的审美真的很“low”吗?
家长们认为孩子的喜好太俗气,但其实孩子的审美只是孩子色彩认知和审美发育的一种表现。孩子刚出生时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到四个月就能够辨别红、黄、蓝、绿的鲜明色彩,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视觉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因此对于颜色明亮度较高的色彩更为偏爱,在画画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会把整张画纸涂满色彩后再进行创作。
孩子的审美是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那我们就不用后天进行美育了?并不是,世界在变化,审美能力得不到锻炼就会落后,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但是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让人忽略了美感认知的重要性,忽略了对生活的观察,忽略了审美对人格、气质的塑造的影响。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怎样进行美育呢?
氛围熏陶、学校教育、舆论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台湾在2016年认识到孩子审美的缺失后,开展了一系列美育课程,推出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法国、意大利艺术大师辈出,这与他们从小生存的环境必不可分,父母老师从小引领着他们去探寻美、塑造美,去博物馆、美术馆临摹名画,去野外观察美的生活……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逐渐认识到美育对于孩子未来发展潜力的影响,国内学校美育不到位,让各种课外培训机构成为儿童美育的另一个重要基地。
蔡元培: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
当孩子懂得了美,就会懂得感受幸福,就会远离丑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