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年关难过",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最容易在这个时候倒下。2019年很快就要过去了,零售、电商圈却接连传来裁员、关店、融资失败的坏消息。
涉及的企业涵盖社交电商、生鲜电商、便利店等多个领域,都是最近几年的热点,在资本市场热钱追捧下烧钱无数、开店无数、补贴无数,一批批的开起来,又一批批的倒下去。
陶集集|"高仿拼多多"死在烧钱路上
12月9日,社交电商淘集集通过官方微博宣告,公司并购重组失败,将寻求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身后留下16亿元债务。
淘集集于2018年8月上线,被称为"高仿拼多多",核心打法和拼多多如出一辙,概而言之就是烧钱、补贴、拉新,曾经号称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获得1.36亿名用户,增长势头似乎毫不亚于拼多多。
然而结果是拼多多于去年7月成功上市,创造了资本市场的一个"神话",陶集集却倒在模仿拼多多的路上。
因此有人替拼多多捏了一把汗,开始反思它的烧钱扩张模式。要知道,单单今年前三个季度,拼多多就巨损52亿,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过100亿,"窟窿"可比陶集集大多了。幸运的是它提前上市了,否则它能继续亏损多久呢?
吉及鲜|生鲜电商明星爆雷
"过去三个月我们见了100多位投资人,但是到目前,我们还是没有完成这轮融资。"12月6日,生鲜电商吉及鲜CEO台璐阳在公司内部讲话时这样说。
由于融资失败,规模盈利不达预期,吉及鲜宣布大规模裁员、关仓,留下的员工工资减半,离开的员工工资发到12月20日。
吉及鲜是立足武汉的一家前置仓生鲜电商公司,2018年10月注册成立,几个月时间便获得三轮共1400万美元以上融资。Pre-A时其估值是2.4亿元。
吉及鲜官网战略规划显示:将在2019年底开设门店100家,未来三年开设门店500家,未来5年开设门店1000家,然而它最终倒在了第一年。
台璐阳认为吉及鲜失败就是因为"没能在我们最顺利的时候把融资节奏带好,而是选择盲目扩张"。很多倒下的零售商都这么说。
差不多与吉及鲜暴雷同时,在华东市场颇具影响力的生鲜电商呆萝卜被曝资金链断裂,欠款达2.9亿元,成了"岌岌可危的将亡之人"。万幸的是十几天后,呆萝卜宣告"起死回生",但战线大规模收缩,只保留在其创始地安徽合肥的业务。
总结教训,呆萝卜创始团队表同样认为,"在资本的刺激之下,呆萝卜一路高歌猛进,以致忘记了来时的路,迷失了曾经的自己"。
7-11|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关店
线上电商新秀日子不好过,线下老牌便利店也遇到麻烦。
10月11日,7-11母公司Seven & i Holdings Co宣布计划进行大规模调整,至2022年裁员4000人,关闭1000家7-11便利店。随后北京、广州等中国多个城市曝出7-11关店消息。
记得10年前,早餐能在7-11买一杯关东煮(7-11叫好炖)拿去上班是一件颇有面子的事,类似现在的白领青年端一杯星巴克。
很快,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来自本土市场的竞争。7-11热卖之后,关东煮随后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连员工食堂、五六线县镇都在卖,成了一个平民化的稀松平常的小食。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市场效应,却很恰当反映了7-11在中国面临的挑战。7-11火了之后,无数个类7-11形式的便利店涌现,包括早期的天福、美宜佳、快客,到近年被炒得大热的无人售货便利店如便利蜂等。
这些店面有着比7-11更低的成本,更多的门店和更接近中国本土的商品,对7-11构成直接竞争。
与此同时,全时卖身、邻家倒闭、131便利店倒闭、便利蜂裁员撤店等接连发生。
分析|零售行业未来何去何从
仔细看这些倒下去的公司,表面上似乎和"资本寒冬"有关系,实际上,反观企业自身,他们都存在疯狂烧钱、野蛮生长的发展模式问题,就算不赶上"资本寒冬"也未必能走得长远。
高度竞争的互联网产业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仅靠烧钱已越来越难以立命。"在今后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中,流量依然重要,但决定新生互联网企业命运的,并非仅有新用户数,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解决用户的真痛点。"
比如说随着消费观念越来越理性,人们在价格之外有了更多诉求,购物场景是否便捷,物流配送是否及时,配套服务是否到位,都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用户体验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这样的消费趋势,零售、电商巨头们也在尝试改变,以便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在谈及今年双11战绩时就明确表示,他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技术的提升,一个是消费体验的升级。
苏宁易购则提出打造"1小时场景生活圈"的目标,希望基于其购物广场、百货、超市、母婴、体育、金融乃至苏宁影城等各种消费业态,进行全场景布局,能够在1小时内解决消费者的多元化场景痛点,让消费者省时、省力、省钱、省心。
两家实践路径虽然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想在提升用户体验上做足文章,属于立足长远而非眼前的谋划。
简而言之,盲目烧钱并不符合商业规律。你的打法可以千变万化,但零售终归要立足于商品经营和用户服务的本质。
在这一轮关店、裁员风潮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出事的大多是单一业态的创业公司,也就是所谓垂直电商,已经建立起完备生态的行业巨头还是比较"稳"。
比如暴雷最集中的生鲜电商领域,虽然每一家公司触礁都会在业内引发很大关注,实际上它们的体量和影响力都有限,整体来看,生鲜电商依然处于"散乱小"的状态,渗透率也非常低,行业变革还需要头部企业持续发力。
2019年以来,阿里、腾讯、苏宁等巨头或高调入场,或继续加码,生鲜电商行业洗牌或将加速进行。
阿里方面,盒马团队孵化了盒马菜市。不同于盒马鲜生主要选址城市核心商圈、CBD,盒马菜市走的是社区商业路线,辐射门店周边三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生活居住区,做好社区生意。盒马菜市比标准店更小、更灵活,且专注于消费者一日三餐的食材,更加亲民。
腾讯则通过扶持每日优鲜来强化在生鲜市场布局。今年6月,双方宣布启动"智鲜千亿计划",目标是在2021年将每日优鲜做成一家千亿规模的生鲜零售平台。
苏宁此前在生鲜领域的主力是苏鲜生精品超市。今年下半年,苏宁又以苏宁小店为依托,在原有生鲜品类的基础上大幅扩容,推出"苏宁菜场"。据了解,目前苏宁菜场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重点城市布局350多家。
论资金实力,论长远规划,论多业态融合等现实条件,这些行业巨头都拥有创业型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所以展望未来,零售行业必将越来越向双线融合的规模化、多业态互补的场景零售发展,单一业态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未来战场或许只剩下阿里、腾讯、苏宁等巨头间的博弈。
俗话说"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零售行业总体来说门槛不高,所以觊觎者众,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烧了很多钱,激起一堆泡沫。如今,已经到了淘汰赛阶段,还有谁会不幸"溺水"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