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龙很恐怖,但很帅,东方龙很威严,而且更帅,两边同时被叫做“龙”,西方龙成为了人们心中撒旦的象征,而东方龙却成了尊贵皇权的象征,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龙”,做“龙”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龙作为世界神秘物种之一一直吸引着中外广大民众的好奇心,也引起了无数的想象,不少艺术作品中往往都能看到很多经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龙”形象,今天笔者就来带领大家浅析中国龙与西方龙的发展史,看看中国龙与西方龙差别如此巨大的原因。
一、翻译的锅
西方龙和中国龙从常理上来讲根本不是一种东西,无论是外貌还是习性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偏偏被人用了同一个“龙”字,让人十分赞叹缘的妙不可言。虽然最早将西方龙和东方龙互译的出处已经不可考,但是在公元1616年出版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但是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当时的欧洲也好意思说“远征”中国,所以这里说一下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本书中已经把中国的龙翻译成了“dragon”,而公元1815年的马礼逊传教士也将《圣经》之中的名词“dragon”翻译成了汉语中的“龙”,随后,这个叫做马礼逊的家伙就在《华英、英华大字典》中将两个词互译,直接导致两者在语言层面被正式混为一谈。
但是,从学术上来讲,西方的“dragon”是源自于古希腊语,具有“蛇”的原意,而中国龙的起源与雏形也有可能是蛇,西方刚开始甚至还觉得中国龙是像蛇一样的大虫,两边龙的起步属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并不能因此将其归类为一种东西,毕竟西方的“dragon”和东方龙在人类文化的解读和发展中,身形体貌和象征地位都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二、西方龙与东方龙的起源
西方在很早的时候就存在着各种龙的传说,比如巴比伦神话中孕育出所有神明的地母神、原初混沌的创造象征提亚马特就被塑造成了“龙”的形象,而希腊神话中也有百头巨龙拉冬的存在,北欧神话中则是有不停啃咬世界树树根的毒龙尼德霍格,可见欧洲“龙”的起源之早和传播之广。此外,由于“龙”的雏形——蛇会蜕皮,所以在人类的早期信仰中往往会将蛇视为“再生”和“不朽”的象征,西方“龙”的起源就有很大可能是源自于先民对蛇的崇拜,像希腊神话中宙斯的情妇之一、海神波塞冬与拉比的女儿拉弥亚半人半蛇,而宁芙仙女之一的厄喀德娜不仅是半人半蛇的形象,还生了几头龙出来炫耀了一下基因。西方龙早期的形象也并不是特别邪恶的存在,甚至就连对于炽天使描述中也会和龙扯上一些关系。
而在中国,中国龙的早期雏形虽然也有可能是蛇,但是龙的起源有很多种成分,也存在很多说法,比如龙起源于马、熊、蛇、鳄鱼、恐龙、蜥蜴、彩虹、闪电、龙卷风等等等等,此外还有“外邦传入说”、“模糊集合说”、“图腾合并说”等等说法。中国龙早期也并不是什么十分高贵的形象,顶多也就是灵智高一点、能耐大一点、产量少一点的可食用动物而已,据《左传》等史书的记载,上古就有了畜龙专业户豢龙氏,而驯龙专业户叫做御龙氏,龙在当时可以被用来送礼,也可以用来骑,或者做成肉酱食用,龙肉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稀有,吃不够还不好找,再想想我大天朝的吃货的能力,龙好像确实有可能是被吃完的。
三、西方龙与东方龙的进化与发展
中国龙在上古时期一般被视为“食材”存在,毕竟上古时代“神人”比较多,而到了秦汉时期,中国龙的地位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龙这种生物逐渐开始和皇权挂上钩,秦始皇被称为“祖龙”,而刘邦则是自称为“龙的子嗣”……这样看来两个人的关系好像有点奇怪,但是这个时候的龙还是稍微符合一点科学定律的,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龙的形象还是会画翅膀的,具体可以参考“秦龙纹”的形象,也就是“应龙”,但是很快就开始完全不符合科学定律了,中国龙渐渐地开始和掌管雨水的神灵联系到了一起。到了唐宋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诏祠龙池,用祭祀雨师的礼仪和规格来祭祀龙王,“龙王”正式成为了掌管雨水的“官方”神明,地方民众向龙王祈雨的行为也越发盛行。到了宋朝的时候,中国龙开始得到了标准化的生产,中国龙在形象上具有了“三停九似”的标准,而在这段时期,西方龙的形象也逐渐得到了成型和完善。
西方人在经过多种神话的影响之后,大概在公元2世纪左右,西方龙开始有毒,会喷火,贪财,还有蝙蝠一样的翅膀,后来欧洲民族史诗《贝奥武夫》中看守宝藏的龙开始成为了西方龙的标准、具体的形象,而此时的基督教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宣传,也逐渐将龙塑造成邪恶势力,圣经中的地狱之王撒旦变成了一条有七个头的大红龙,每个头都带着皇冠的那种,还喜欢吃婴儿,中世纪欧洲还出现了大量的屠龙故事,虽然故事逻辑性简单、幼稚得和童话差不多,但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基督教中著名的《圣乔治与龙》的故事,说利比亚有一条恶龙,每天都要吃羊,把羊吃完了就开始吃人,后来圣乔治出现刺伤了恶龙,把龙绑到城里对人们说皈依基督教他就把龙杀死,人们就开始纷纷皈依基督教——典型的威胁,硬核传教,自此,西方龙的恶名变得越来越响亮,而另一边东方龙地位也越来越高。
在中国,元朝从制度上确立了龙和帝王的关系,民间开始禁止制造有日、月、龙、凤图案的布匹,但是这仅限于“五爪龙”是皇家专用,三爪和四爪的龙民间还是可以织的,官方这种强烈禁止,但是却没有严防死守的行为使得民间对于龙的热度更高了,皇帝的车子上关于龙的花纹也从隋时期的两条龙纹变成了清朝时期的三百八十六条龙纹,整的花里胡哨的,但是这都说明了一点——中国的龙越来越尊贵了。
四、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是大自然十分神奇的一条定理,西方龙运气要好一些,即使它长时间被视作邪恶的化身,但是在中世纪和近代还是有许多地方会把龙当做纹章象征,很多武器和病重也十分喜欢用龙的名字,亚瑟王传说中的红龙也直接代表了威尔士,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基督教不断得到削弱,龙越来越被视为人类的朋友,直到现在,大量的艺术作品中仍然将西方龙的形象广泛传播。
而中国龙虽然在现代热度依旧不输西方龙,但是中国龙的运气并没有西方龙那么好,西方的传教士们将中国描绘成理想国后,十八世纪的英国曾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乾隆却把英国使节打发了回去,英国自此对中国粉转黑,而中国龙也因为象征意义被各种贬低,洪秀全发动起义时也一度将象征皇权的东方龙妖魔化,而清末的知识分子则是对代表清政府的黄龙旗表示十分反感,龙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被看做罪恶的封建专制的象征。到了日本侵华战争时,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民族意识,龙图腾学说出现,而到了八十年代,龙图腾学说开始盛行,东方龙这才逐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影响了人们对于龙的认识。
到了现在,西方龙和东方龙的形象在人们眼中逐渐有了更为清晰和发展性的认识,也开始被各种影视作品使用,甚至会被一起拿出来大乱斗,可喜可贺的是,我们依旧有将近十四亿的华夏子孙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元史》《明史》《左传》《史记》《英华大字典》《贝奥武夫》《圣乔治与龙》《圣经》《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资治通鉴》《宋史》《葡汉词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