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鲁迅先生,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对于80、90后来说他更是深入人心,他是《早》里那个发誓不迟到,在课桌上刻下“早”字的小男孩;他是《故乡》里爱和闰土玩的小少爷;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守立场的爱国文人。鲁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星”。
了解鲁迅先生的人肯定知道他小时候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对,就是上文中被刻下“早”字课桌所在的私塾。他也写过一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回忆他的童年妙趣生活。
不过“三味书屋”里的“三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实的意思和你想的“三味”一样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味书屋”,是晚清时期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先生从11岁一直就读到17岁,他们的老师叫做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为人方正、质朴并且博学,鲁迅先生非常尊敬他,可以说没有寿镜吾先生的教导,也没有以后的鲁迅。
寿镜吾生于1849年,在清朝同治八年(1869)就中了秀才,可他非常讨厌嚣张跋扈的洋人,看不起丧权辱国的清政府,他没有选择继续往上“爬”当大官,而是在家里开了个“三味书屋”,当起了教书先生。所以这三味的意思不能问鲁迅先生,还得问问鲁迅的老师寿镜吾。
虽然寿镜吾老先生非常痛恨当时腐朽封闭的清政府,但他还是在这种封建礼教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还是充满了封建的“陈腐味”,称它为“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孩子们被束缚住了。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没有把它写得死气沉沉,而是每天和同学们开开心心地玩,趁寿镜吾老先生讲课入神,学生们还趁机偷乐,非常可爱。可见鲁迅先生心里的“三味书屋”,其中“一味”是快乐的味道,下面我们再来看寿镜吾先生自己认为的“三味”。
第1种解释,寿镜吾的次子寿洙邻说:“三味是以3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他觉得父亲的“三味”是说读不同书的滋味。
第2种解释,寿镜吾的孙子孙寿宇说:“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个非常好懂,“布衣暖”就是老百姓,老百姓不羡慕当官的荣华富贵,觉得自己的衣服也很温暖;“菜根香”说不羡慕山珍海味,粗茶淡饭就很香;“诗书滋味长”说思考书里的知识,会有深长久远的滋味。
但是孙寿宇说,祖父说这“三味”的意思不能让外人知道,因为其中的“布衣暖”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传出去会有杀身之祸。这个观点,确实和看不起官场的寿镜吾先生很符合。
第3种解释,学者们认为“三味”其实是“三昧”,经常有人把它们混作一谈,其实不然。这个“三昧”是佛教语言,原本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说的是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3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
意思是你念经要做到精神安定专注,用端正的态度领悟其中意义,还要耐心学习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
关于这“三味”其实还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无论怎样,这“三味”里一定蕴藏了读书给人带来的充实感,鲁迅先生对寿镜吾老先生非常尊敬,虽然他严厉迂腐,却有真才实学,对学生也是特别关心,为他们好,儿时老师的积极影响,为鲁迅先生以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基础。
你们觉得这“三味”是什么意思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