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都是篮球比赛,谁得分多谁获胜,只是FIBA与NBA的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来的是两种风貌。
这归因于两者在规则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影响比赛的整体风格。
适逢2019篮球世界杯酣战正酣,正好是笔者整理出几项NBA与FIBA规则上的数项最重要差异的时候。
1、干扰球规则大不同
在昨天小组赛第二场,中国对战波兰的比赛中的末节决胜时刻就出现了这个涉及这个规则的情景。
中国队投出的球还在篮筐上打转,波兰内线直接用手把球拨走,裁判没做任何表示。
解说于嘉见状,第一反应也是直接喊:诶,干扰球啊!
随后王仕鹏点出:国际篮联的规则不同。
于嘉才反应过来,并致歉:不好意思,是我太激动了,没反应过来。
相比找身体接触上的犯规吹罚的尺度严厉,在国际比赛中,干扰球吹罚非常宽松。
对FIBA的裁判来说,只有当球越过弧线最高点下落过程中被干扰,才会吹罚干扰球违例,至于篮球触第一次篮筐之后就不会去理睬双方的拼抢,哪怕球已经进了一半。
反观NBA,除了对于球运行轨迹上有干扰球的判罚,在球碰篮筐之后,也会根据情况吹罚是否干扰球。如果球并没有百分百地离开篮筐的上方的话,把球打掉的一方将视为违例,会被判罚干扰球。
2.FIBA比赛时长短 犯规次数上限少
NBA每一节打12分钟,一场比赛总共是48分钟,六犯离场;FIBA则是一节打10分钟,一场比赛共计40分钟、五犯离场。
比赛时间较短,那么相应的犯规次数也更短,节奏会变得比较快速?
不然,因为在隐性的吹罚上,fiba裁判是不倾向于过度的身体对抗,所以哨响的几率比NBA还高,比赛其实更容易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在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罚球线上的优势者就更明显了。
3、国际赛场上没有「防守3秒违例」。
防守3秒违例,是指「防守方球员不得离开自己对位的球员超过一只手的距离,并持续站在禁区3秒以上,这是NBA才有的重要规则。
简单点来说,就是球员是不可以一直站在禁区等着帮队友协防的。
因为这个规定的差异,导致了防守风格上的很大不同。
若防守方违反这项规定,,在NBA中,进攻方就可以罚一球,且保有进攻球权的。这是一项非常利好进攻与观赏性的规定,NBA从2001-02赛季开始实施。
从此后,各队就不得不放弃区域联防这种战术,而去玩【人盯人】+【无限换防】,迫使球员间有更多的强弱对位的1V1机会,以增加比赛的观赏性。【人盯人】的情况下,非常注重球员的单打、单防、换防技巧。 FIBA的规则中并没有这条规定,
【区域联防】仍是最广泛被使用的防守之一。 【区域联防】的优点在于能够藉由补位cover阵中单防能力较差的球员,同时起到更好地保护禁区。与此同时,【区域联防】的弊端,则是会更容易给射手暴露出更多空档。
在战力大致对等的情况下,阵地战中最有效对付【区域联防】的两个方法,就是靠高低位的配合及结实的挡拆,或者依靠神准的外围射手发难。
4、三分线的距离。
前文已经隐隐约约提到了FIBA规则对于三分射手一直有在“隐形”照顾的。
对比起NBA7.25米的三分线,篮联6.75米的三分线则可以算是“显性”照顾了。
大家都说安东尼打FIBA比赛厉害,一定程度上就是考虑到FIBA的三分线正好是安东尼的攻击“甜蜜点。”
除了本文提到的最重要的四点之外,关于NBA与FIBA的不同还有很多,比如用球的不同、换人及喊暂停的规则也有一些差异,个中的奥秘或许在欣赏本届篮球世界杯的比赛中观察得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