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大 为
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
中国文联副主席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刘大为说,作品的完成得益于生活中不经意的感动,“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我不可能有钢筋比作荷花杆儿的灵感,如果不是一次次到最底层,也体会不了乡亲们赶集能如此快乐喜悦。有时候在老乡屋里写生,外面下着小雨,竹楼里的火塘、腊肉、黑黢黢的屋子,这些都会让我莫名感动,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作品《绿荫》,现场写生葡萄架下的维吾尔族老人。为表现其光感,刘大为在用传统中国画笔墨表现的同时,将西画的色彩、明暗运用到笔墨之中,“虽然不是传统的国画笔墨,但整体上看还是中国画,是新的中国画。”刘大为坦言,“只有长期深入生活,才能更全面地表现生活、记录生活,作品才能更感人。”刘大为认为,现场写生,人物的五官特征、衣服特点、动态表情、性格特点等都能观察得细致入微,这样在表现上就会更生动。
《 绿荫 》 / 刘大为
作品《巴扎归来》,表现新疆老人和少女骑着毛驴赶集归来途中的欢快情景,如摄影抓拍的瞬间场景。人物形象鲜明,兼有细节刻画。老人面部和胡须上的光感异常强烈,少女面部光泽温润细腻。
《巴扎归来》/ 刘大为
工笔作品《阳光下》,一个老喇嘛和一个小女孩在寺庙前晒太阳。身着绛红色罩衣的老人和一袭白衣的少女,异乎寻常的宁静气氛,构成一幅超越时空的画卷,在浓重的宗教氛围和时代气息下,几代人沐浴着同一片阳光,憧憬未来……
《 阳光下》 / 刘大为
坚持创作从生活中来的刘大为,曾在上世纪80年代,数次带领学员深入老山前线,在战壕里戴着钢盔写生。不远处随时传来枪炮声,他还趴在战壕里画速写,学员们说,“刘老师,都什么时候了?还画速写!”“其实我第一次上去也很紧张,自己心跳的声音都能听见。”
刘大为 写生
刘大为当过工人,当过记者,在教学岗位上耕耘了20余年,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工作多忙,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写生和创作。他的写生足迹遍及祖国各地,走得最多的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西沙……并多次出入人迹罕至之地。今年以来,他三次赴云南体验生活,偏僻的翁丁佤族村寨、布朗村寨、爱伲村寨等,都留下他写生的身影。
刘大为 写生
刘大为认为,深入生活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要在群众生活中体验和亲身感受,在和百姓的交流中,在一件件感人的故事中去领悟、思考和创作。
刘大为的速写本不离手,走到哪里,画到哪里。“有必要提倡画家多练习速写,特别是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写生。在面对生活、手执画笔去认真完成速写的同时,恰恰是画家全身心地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体验生活、全面认识生活的过程。”他说,艺术家要勤奋,就像皮球一样,拍得越用力,弹得也越高,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紧随时代生活步伐,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章由京海墨韵新闻中心整理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