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世界上知名的宜居城市,以环境优美整洁著称。但是在上世纪6、70年代的时候,新加坡也同样面临严重的污染,环境脏乱差。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如今的花园国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治理环境以及提高人民素质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初期,为解决发展问题,新加坡大力发展工业,依靠成本和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当时亚洲重要的工业中心。
新加坡当年的工业主要是低端制造业,后来又引进了石油炼化,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空气里都弥漫着呛人的味道,树叶都蒙着一层厚厚的油垢。
人民也缺乏环保意识,普遍卫生习惯较差。乱丢垃圾、吐痰的情况随处可见。新加坡当时就是一座脏乱差的城市。
01健全的法律
面对糟糕的环境和民众低下的文明素质,学法律出身的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痛下决心开始进行治理。
第一步就是制定健全的法律。《公共环境卫生法》是新加坡核心环保法律,融环境污染防治法、公共环境卫生保护为一体。另外对工业废物的处置、处理和循环利用都有专门规定。另外《新加坡绿色计划》包含了国家再循环计划,对发展循环产品市场与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公共环境卫生法》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使各项工程建设、工商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法可依。新加坡也设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确保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不会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
为提高文明素质,李光耀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例如,就随地吐痰一项,法律就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随地吐痰者第一次将被罚以1000新币(约合人民币5000元),第二次罚2000新币。在新法推行之初,执法是十分严格且毫不留情的,情节严重的人还会被处以7天监禁,甚至在电视上曝光,或派到城市各地做义工。
再比如对乱扔垃圾的处罚采用累进罚款:对首次乱丢垃圾者,最高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第二次被控乱丢垃圾者最高罚款2000新元;而第三次或以上被控者最高罚款5000新元。2014年2月17日国会通过《公共环境卫生(修正)法案》,罚款金额在此基础上又翻了一番,最高可达1万新币。
除了提高罚款额度,法令还规定,住户和汽车驾驶者必须协助执法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帮助确认从高楼和车内向外乱丢垃圾者。
为了保证地铁里不产生垃圾,新加坡还严令禁止在地铁车厢里吃喝。见一次罚一次,数额为500新币,举报的人还能拿到50新币的奖励。
同时推出了“垃圾虫劳改法令”。累犯者要被处以3至12小时的劳役,并且需要穿上标有“我是垃圾虫”的特制服装,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打扫公共卫生。
新加坡对喝酒的约束也很多,每天晚上10点半到第二天早上7点,所有零售商禁止售卖酒类饮料,公众也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喝酒。餐馆、酒店、酒吧、咖啡馆等仍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卖酒,但不得外带。
新加坡有严格的禁烟条例。不仅在包括公园、过街天桥等绝大多数的公共场所不能吸烟,如果烟灰掉在地上,也会被处以1000新元的罚款。新加坡对烟草实行严格的进口管理,对于游客来说,无论以何种形式携带烟草入境,必须申报并缴纳关税,否则将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监禁。游客申报之后,也需要随身携带海关出具的纳税收据复印件,否则也会挨罚。
02严格的执法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EA)是一个在新加坡社会无处不在的部门,常有便衣在人流密集处巡视。全局稽查员每月要在街上巡查3.5万小时,监督所有国民和访客遵守环保法令。
除了罚款以外,被抓住乱丢垃圾的人还会被处以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惩罚:穿上写有“劳动改造”字样的衣服,在监督下扫大街,清理别人留下的垃圾。
新加坡为了减少一般民众乱丢垃圾的行为,除了重罚,还要社区服务。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针对乱丢垃圾的行为,每年发出一万多张罚单,有数百位“垃圾虫”被判要参加社区服务。
接受社区服务会让“垃圾虫”感觉丢脸,重犯比率只有3.3%。要让社区服务有效,就必须加强执法,直到民众提高环境意识。
在新加坡,游客也不是法外之地。不乏随手扔个烟头就会被环境局重重罚款的例子,甚至影响下次的入境签证。
在新加坡,每个公厕都配有一名纠察员,专门纠正不冲厕所、踩马桶、乱丢东西等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新加坡法律规定,使用厕所后不主动抽水,初犯将被罚款150新元并拘留;再次违法,光罚款就要500新元。而为了整顿厕所,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一旦发现违反规定者,将毫不留情处罚。
为解决高楼抛物这个顽疾,新加坡环境局增加了稽查员的巡逻时间,并安装了3000多个摄像头进行监控。
境局已经在组屋区内安装了近摄像头。每年通过摄像头记录,能够揪出800多个高空抛物的垃圾虫。
鞭刑是新加坡一种非常有威慑力的的刑罚,1966年,新加坡《破坏公物法》生效,在公私物品上涂鸦、喷漆、刻印的罪犯,会被判罚接受至少3鞭。
这道法律可不是只针对自己的国民,对外国游客,只要违法,一概同罪。
1994年,美国人麦克·菲(Michael Fay)在新加坡涂画了车辆,被判鞭刑。美国总统出面求情无果。2010年,一名瑞士人也因相同的罪名被判鞭刑。2015年去年11月,两名21岁的德国男子被指控擅闯禁地和在地铁车厢上乱涂乱画,面临9个月的牢狱及3下鞭刑。两名男子已逃到马来西亚,但还是被新加坡警方抓获归案,执行了监禁和鞭刑。
只有经历过鞭刑的人才明白它的恐怖。根据新加坡的行刑规定,人高马大的鞭刑官要用全身的力气旋转着抽犯人的屁股,最低时速160公里,作用力至少90公斤。鞭刑实施期间必须有医生在场,每抽一鞭子就要对受罚者进行检查,以确定可以继续行刑。有传言说超过三鞭就会让人休克,而受过鞭刑之后的伤口甚至长达一个月才能愈合,不过,伤疤却永久无法消除。有犯罪嫌疑人甚至说:“我宁可多做几年牢,也不要被鞭刑。”
峻法当然会有争议,但事实是新加坡街头再也难见损毁市容的不环保行为。
03到位的管理
1968年李光耀学习西方先进经验,要求所有车辆必须两年检查一次减排措施,不合格者课以重税,并当即淘汰了一批马来西亚的货车。新加坡对车辆的环保标准已经升级到了欧盟标准,并在主要马路上设立了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废气排放标准的车辆一律禁行。
来自日本的石油炼化产业本来是新加坡最喜欢的投资项目,但从60年代末开始李光耀逐渐拒绝了这些项目。国内企业也受命开发附加值更高、污染较轻的新产品。政府也明令禁止公害企业进入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废水利用、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以及其他的节能产业。
新加坡利用反向渗透等新技术开发了新生水系统,这项技术因其有效性,目前已经向全世界推广。目前新加坡国内有4家新生水厂,可将废水转变成为符合国际饮用标准的水,这些水可以满足国家15%的用水量。
新加坡樟宜污水处理厂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创新性的污水处理工程。可以满足未来100年内新加坡城市废水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需求。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迈向零点废物埋置、迈向零点废物”的垃圾处理政策。总体垃圾再循环率达到60%以上。政府设立了专职部门,帮助企业和居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已在居民中广泛实施,垃圾收集人员定期发给居民专用塑料袋,定期回收纸张、旧衣服、电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
新加坡政府还与企业界合作,鼓励他们减少使用包装物质或改用再循环包装物质,以期最终达到“零废物”。
新加坡投资8.9亿新元建设了大士南垃圾焚化厂及垃圾海运转换站,不仅可以很好地处理不可回收垃圾问题,还可以利用垃圾焚烧进行发电,解决了自身电力短缺问题。
新加坡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率,力争使本国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能源枢纽。
政府成立了清洁能源执行委员会,下设两名联合主席,分别由经济发展局主席及能源市场管理局主席兼任,直接向环境及水务科技指导委员会主席汇报。
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推行绿色建筑强制认证计划。绿色建筑标志主要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与性能表现,评估依据包括:节能、节水、场地与项目管理、室内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创新共5个方面。根据评分从低到高分为认证级、金奖、金+奖、白金奖四个等级,其中认证级为最低要求。达到金奖以上等级的,政府给予物质奖励。
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推出建筑服务与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国家环境局推出“能源效率提升援助计划”,拨款给企业和建筑物推行节能措施。
为发展绿色建筑,政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措施。除财政资金补助以外,还包括税收、土地等资助方式。
新加坡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汽车价格是全世界最贵的。私人购买汽车,除了车款外,还要缴纳20%的关税、5%的消费税、110%的附加注册费,以及140新元的登记费。"拥车证"到期后,还必须花高价换取新证。这些措施就是为了节能减排,鼓励民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04周密的计划
早在1968年,新加坡就有“保持新加坡清洁运动”,1976年全国中小学校举行“用手劳动”,1996年有“清洁公厕运动”,2013年还有“清洁与绿化新加坡运动”等。
新加坡政府后续又陆续出台新加坡绿色计划、国家再循环计划、无垃圾行动等政策。
绿色计划的目标是政府、公私机构及民众三方合作,订立保持健康生活环境的十年规划。来自上述三个社会领域的115名成员成立了新加坡绿色计划协调委员会和6个行动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废物处理、清洁空气、自然保护等24个项目的155个行动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及落实。
再循环计划提出3“R”(Reduce-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方针,旨在号召居民减少垃圾产生,注意废物的循环和再利用。
无垃圾行动则由政府环境局推出无垃圾标志,告诫公民有责任保持环境清洁,培养大家的环保意识。
05全民环保教育,发动群众参与
即使有严刑峻法,依然有人会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乱丢垃圾。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单靠执法还不够,只有公众养成了文明的习惯,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进行群众教育,向群众灌输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就成为新加坡长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境教育成为学校课程,政府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保俱乐部,并设法在大学培养环保大使。
时任总理李光耀亲自上阵示范如何进行公共场所卫生清洁。
为宣传环保理念,增加节能意识,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都想尽办法积极宣传。新加坡主流华文媒体《联合早报》每逢星期一和星期四登载《绿色行动》专栏,定期提供环保信息和小窍门,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把环保意识落实为行动,养成日常生活中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并提出“点一盏节能灯,为环保尽一份力”的倡议。
经过多年宣传教育,新加坡市民已经对保护环境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他们还会当街指责乱丢垃圾的人,或在事后进行举报。
政府还为志愿者办法执法证,使他们成为在公众场所取缔丢垃圾行为的义务稽查员。
义务稽查员会提醒垃圾虫把垃圾捡起来。若对方不合作,义务稽查员可以记下对方名字交给环境局,由环境局发出罚单。
新加坡现在已有三百多名社区义务稽查员,来自四个非政府组织。如今,热心人不必加入这些组织,也可以直接向环境局申请成为稽查员。
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在2013年度“清洁与绿化新加坡运动”开幕典礼上致词时强调,新加坡能在清洁与绿化方面取得成功,全赖强大的社区支持,新加坡人必须对环境引以为傲、保持它的清洁。
李光耀说过,新加坡是用儒家伦理治国的,先以法治人,后用礼乐教化。
法律的真正作用并不在于它的事后处罚,而在于事前阻吓。
在新加坡,罚款标识随处可见。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和家长灌输法律常识,知道乱扔垃圾要被罚款,更重要的是,知道所有的刑罚必将被执行。
严刑峻法的有效恐吓以及从小的教育,让新加坡的犯罪率长期保持全球最低。
当地媒体除了宣扬先进事迹、抨击不良行为外,还积极组织各种旨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国民意识周”、“敬老周”、“睦邻周”、“忠诚周”、“讲礼貌运动”、“反对乱丢乱吐运动”等。
各所学校第二学期的最后一天被定为“新加坡行善日”,以鼓励更多学生行善。
06借鉴
新加坡虽然是小国寡民,与泱泱大国的中国国情不同,但新加坡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也让很多国人有能力踏出国门。在很多发达国家,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硬件设施已经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甚至很多方面还要更好。
但是谈到软件方面,国内严重的雾霾和水污染,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市民,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和车辆等等,与先进发达国家对照,差距非常明显。而这些都是有识之士想要改善的强烈动力。
完备的法律制度、严格的执法手段是保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人,到了中国以后也和国人一样闯红灯,乱丢垃圾;反之,很多国人到了国外,也会变得规规矩矩。比如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想着随手丢个垃圾,可能就会损失1万块,所以肯定不敢造次。另外,周围环境都这么干净,也不忍心去破坏。
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一幢建筑有少许破窗,如果这些窗户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所以说,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因此,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基础,要做到保护环境有法可依。
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是制度建设,环保相关法律是相对健全的,国家已制定《中华人们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问题在于没有严格的执法。
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对于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上述现象目前在国内各城市随处可见,但基本没有见到有执法人员进行管理。
新加坡的严刑峻法虽然为人所诟病,但确实有效,其意义不单纯是惩罚,主要的作用其实是震慑。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因为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还不高,完全靠自律就是缘木求鱼。
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从小开始的环保和道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小学的德育课都是名存实亡,大部分都被替换成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主课。有些家长的不文明行为也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明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
有些人将国民素质归结于民族劣根性,这是不公平的。无论新加坡还是日本,这些目前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前也同样面临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我们看到目前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的多数是中老年人,新一代年轻人的文明素质明显要好于上一代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道德文明的表现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合理的规划以及大量的投入是其前提。
提高民众素质,建设文明社会需要合理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另外落实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相关的执法、宣教人员以及监控设备等的投入。
有效的政企合作和市场化运作是有效途径。
政企合作以及市场化运作是环保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参与的企业有利可图,才能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处理好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无数的案例,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牺牲环境,对污染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唯GDP论造成的后果。领导人已经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就是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无疑就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章:《新加坡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张常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