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农业发达,加上蒙古利亚人种身材较小对资源的消耗相对较低,所以中国的人口远多于欧洲,与欧洲相比,中国战马身材较小,速度和力量均不及欧洲马,耐力二者相当。护甲方面,中国的重骑兵在欧洲人看来就是轻骑兵,轻骑兵几乎等同于没有任何防护,步兵的情况也相类似。
蒙古军队能够在与欧洲军队的较量中处于明显的上风,依靠的是闪电袭扰战术,如果正面对抗,蒙古骑兵显然不是欧洲重骑兵的对手,但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民族很难成功使用这样的战术。
而汉族军队在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即使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也难以在正面对抗中取得上风。
中欧军队的对抗结果会怎样呢?
可以假设,由于古代英国的长弓射程要远超过古代中国的弓箭且射速相差不大,进入英国长弓射程的中国军队只能被动挨打,却无法攻击到对方,双方兵力尚未碰撞,中方已经先输一筹。
在接下来的骑兵较量中,欧洲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地冲破中国骑兵的阵型,而中国军队一般情况下几乎难以对欧洲的重骑兵造成严重的杀伤,于是中国军队开始出现混乱。
接着欧洲步兵压上前,由于欧洲人在护甲和体能上均占有明显的优势,阵形大乱的中国军队处于下风并最终溃败。
由于东西方体能上的差异,使得汉族军队无法拥有欧洲那样的重骑兵,农耕民族的生活特性使得汉族无法像匈奴、蒙古那样采用骑兵战术击败欧洲军队,这样在对抗中处于下风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战争打的是什么,第一打的是国力,是后勤。同样水平的条件下,国力强者,战力必然强。《孙子兵法》的核心,不仅仅是如何攻城略地,更是教会人如何认识战争,如何看待战争。游牧民族之所与看起来强大,是因为骑兵作战不依赖后勤,可以以战养战,打了就跑,重在机动,但难持久。在孙子看来,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相应的,农耕国家更注重后勤,也是基于上述考虑的。
第二打的是策略,是战术。中国自东周末年开始,长年累月的战乱,为中国积累的大量的实战经验。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由起初的一场战斗几百人参与,迅速增长到一场战斗有几十万人拼杀。参战人数的的增多,带来的不仅仅是战术上的革新,更是战略上的创新,带来的是大纵深,大迂回,大包抄的作战套路,带来的是围魏救赵等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反观欧洲,战争规模由起初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万余人参与,在规模上与中国相差甚远,因此欧洲自古以来的军事指挥思想,更多是注重在战术的水平上。
第三打的是科技,是装备。中国军队最开始的时候走的也是重甲的路线。一名士兵护甲重量超过七十斤,这就为行动带来的很大的不方便,在战场上反倒会被打的顾头不顾脚。秦朝商鞅改革后,军队脱重甲,着轻甲,反倒可以减小自己的伤亡,对敌军造成重大创伤。此外,远程武器,不仅仅是弓箭,也有努,投石机等一系列的东西。中国古代军队,装备弩的数量,并不少于弓箭的数量。
第四,打的是编制。古代中国的军队,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大部分封建王朝,保留的正规军队数量也都是一百万以上,编制明确,有行有伍。反观欧洲,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割据情况比较严重,一个封建主手下的军队,往往只有几百人,作战时,根据自己上层封建主的传召,组成一个联合军队,进入战场。这种编制不同,互不熟识的军队,指挥官一旦阵亡,便会立即陷入混乱。
最后是军队的数量,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有32个驻外军团,每个军团大约5000到8000人,一个近卫军团,大约万余人,这些职业军人加一起,满打满算也只有20万人而已。而华夏王朝,每一个实现了大一统的帝国,基本的军队数量大多都维持在百万人左右。
所以说,中国军队和欧罗巴的军队相比较而言,最简单的一个对比就是单兵作战能力,欧罗巴的军人要强于中国士兵,但是大兵团作战的话,中国军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所有优势,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主动,那么战争的结果就是中国军队可能会取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