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不仅是为了惩治犯人,还有警示其他人的作用。有时候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还会到人多热闹的地方公开执行。比如清代有个女子,和别人勾搭成奸还谋害亲夫,被捉之后,县令就让衙役脱了她的衣服打板子。有犯人被判了死刑,临刑前还要拉到大街上游行,让大家都来看。
古代战争中,为了挫敌锐气,主帅常常会让士兵把被砍头的敌将头颅,高高挂起来,让大家都看到,这叫“斩首示众”,也叫“枭首”。有时候,自家军士犯了错或者打了败仗,主帅也会这么做,以威慑众将士。水浒、说岳、三国中都提到过枭首。水浒中,淮西王庆被活捉之后,就遭到了“枭首”;陈桥驿的那位小卒子,因为砍了克扣酒肉的厢官,也被宋江枭首;说岳中,岳飞平反时,万俟卨、罗汝楫和张俊之子也被枭首。
斩首示众很好理解,可为什么这种刑罚也叫“枭首”呢?先来看看什么是“枭”。枭是古代的猫头鹰,古代认为是一种恶鸟。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看国家宝藏等就会发现,妇好墓中曾出土一件“妇好鸮尊”,鸮和枭一样,都是指猫头鹰。但是至少在先秦(至少商朝)时期,猫头鹰并不是恶鸟,反而是猛禽的代表,是战神的象征,当时的人因此会用它来镇墓。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与商朝人崇拜“玄鸟”有关。
但是秦朝之后,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变了,不但枭的图腾、陶器等锐减殆尽,而且枭直接成神鸟变成了恶鸟(这很可能是周人抹黑商人所为)。到了秦汉时期,枭被扣着的恶鸟的帽子再也摘不下来了。为了说明枭是恶鸟,还有人丑化了枭的形象,认为它是不孝的鸟儿,长大之后就翻脸不认老母。不认母也就罢了,它还残忍到会活生生地将母亲吃掉的地步!在以孝治国的汉朝,这个显然不能忍。所以过端午节的时候,皇帝还会做一份枭羹,赏赐给百官,目的在于警告大臣:好好为官,不然这就是你的下场。
这种端午煮枭羹赏赐百官的习俗,直到宋朝还有,苏轼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内容就是感谢皇帝赏赐枭羹。既然枭这么可恶,那自然得有点惩罚的手段。于是,当时有规定,每到夏至和冬至这两天,大家伙儿要齐心协力捉枭,捉到之后施以酷刑,将枭先凌迟处死(碟刑),然后把它的鸟头悬挂在高高的木柱上,让来往的人都能看到。
所以,“枭首”最初的意思就是把枭的头高高挂起来,后来名词变为动宾短语,就成了“斩首示众”的意思。当然,今天的人们不会这么看待猫头鹰,但是枭作为恶鸟的形象,在一些词语中却早已固定了。比如形容奸雄就可以说“枭雄”,贩私盐的狠人叫“盐枭”。在这些词中,枭就是强横凶恶之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