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蓝本,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争权的事情,里面的英雄好汉个性鲜明,在政坛以及战场上叱咤风云,让人看得十分过瘾,其中有一句谚语耳熟能详,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这句话便是三国里隐居名士司马徽说过的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先生是一代名士,自然是不会看走眼的,坦白来说,无论是卧龙,还是凤雏,都是当时的顶级谋士,因为两人的才华横溢,因此被誉为三国时期最牛的两人。
当初他向刘备推荐自己的徒弟的时候,曾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卧龙自不必说,一定是诸葛亮,而这凤雏就是庞统了,意思就是诸葛亮和庞统只要得一个人就能得到天下。当时的刘备可能没有想到,后来诸葛亮和庞统都成了自己的臣子,但得到了这俩大牛人的刘备,为什么只能天下三分有其一,最后还被灭了呢?实际上这句话只是前半段,后面还有:”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又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仔细分析三国中两人的记载就能发现,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其实真正擅长的内政,诸葛亮自然不必多说,庞统初投奔刘备时,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最后被刘备发现即将免官时,半天就将积压了几百天的政务给处理完了,这也是一个内政大牛。刘备帐下真正擅长奇谋的其实是子初、孝直二人,即法正和刘巴。只可惜法正早逝,刘巴不久也去世了,刘备一下子失去了唯二的两个擅长军事的谋臣。
另外,其实诸葛亮和庞统二人性格上有着致命的缺陷,诸葛亮过分谨慎,而庞统则有些急功近利。得其一可安天下,关键就在这“得其一”,如果“得其一”,则两人中任何一人都会按会按其制定的既定方针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就会在确保荆州无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取川计划,稳步推进,夺取西川,然后“以待天时之变,以一上将起荆州之兵,直驱宛洛”,而刘备也“领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两路夹击,曹魏安得不灭度,汉室安得不兴?然而得庞统后,庞统急于立功,在张松被杀,取川事机败露之时,不听诸葛亮良言相劝,贪功冒进,终至阵亡落凤坡,而此时孤军深入的刘备“进无援兵,退必溃败”,若退回荆州,则短期无法再次制定取川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匆忙带上张飞、赵云前去救驾,只留下关羽父子镇守荆州,而高傲的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张飞、刘备、黄忠又相继为报仇而死,更是赔上了蜀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元气大伤,而后主刘禅又昏庸无能,全国政事、军事尽由诸葛亮一人劳神,终于一代英材倒下,蜀汉再也无力回天。换言之,如果刘备只得到庞统,庞统也必定会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的战略方针,逐步推进,从而实现的伟业。所以说,卧龙凤雏只能得其一,得二必生变故,反欲速则不达也!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司马微老先生早已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手下虽能得到充分施展其才华和抱负,但终究难以吞下“占据天时”的曹操和“占据江东已历三世,独得地利”的孙权,而最多也只能与之分庭抗礼,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关于这一点,三国时的另一位隐士封公玖也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向其咨询时就已向诸葛亮言明。另外从淮南许子将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中也可看出,边曹操这样拥有治世才能的人,在乱世中为能自保都只能成为万人唾骂的“奸雄”,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和庞统(至少在书中看不出来)辅佐一个处处“为天下共生着想,仁义布于四海”的刘备,又能创出一番怎样的事业呢? 所以说,刘备虽然同时得到了“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两个人材,但其失败的命运最终是难以避免的。庞统死后,法正与刘巴也走了,诸葛亮自己怎么能撑得起这蜀汉复兴大业呢,他若是留在蜀地,国家便不得进取,可他如果是出征蜀汉,后方无人镇守,又会被人钻空子,所以这样一来,无论诸葛亮有多大才能,仅凭他一人之力,都是无法撑起汉室复兴大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