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镶嵌瓷器的壁龛,
如今野鸟在那里哺雏孵卵。
这是一位斯瓦希里诗人咏叹已消失了的中世纪斯瓦希里文明。“斯瓦希里”一词既是语言和民族的名称,也可表示东非海岸中世纪形成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形成的历史包括斯瓦希里语的产生和演变,奴隶制城邦制国家的形成,与印度洋北缘贸易的兴起和繁盛;东非海岸本土文明与东亚东南亚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伊斯兰教未传入东非沿海地带的7世纪以前,东非沿岸文明是由班图等族创造的以农耕为主,辅之采集狩猎和商业的文明。7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阿拉伯人等外族的移民,逐渐形成斯瓦希里人的文明。这种以商业城邦为特色的文明在13世纪至15世纪到达极盛;至15世纪沿肯尼亚至莫桑比克海岸兴起的比较大的商业奴隶制城邦即达37个,如一串明珠散布于东非海域。这些城市与阿拉伯、印度波斯和中国进行贸易。从东非出口的商品有黄金象牙、肉桂、乳香、玳瑁、琥珀和奴隶,进口的有来自中国的青瓷、丝绸漆器,中东的织品、铁器,印度的宝石。商业十分繁荣,城市建筑也很壮丽。
14 世纪的著名旅行家俨本.巴图塔称费基尔瓦是世界上建筑的最好的城市。郑和船队下西洋时记载其城市:“濒海而居,堆石为屋,四五层高。”它的农业与园艺业也达到相当高水平。16世纪还有人称赞;桑给巴尔奔巴等地区,土地富庶,食物充足,种植稻米、小米、小麦栽培橘子、柠檬、石榴、蜜果等等。其语言文学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6 世纪随着葡萄牙人的闯入和浩动,其文明发展才戛然而止。
斯瓦希里文明的创造者是谁呢?这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谜。一些学者认为斯瓦希里人的祖先来自伊朗的设拉子地区,东非海岸是“伊斯兰教的前哨站”,斯瓦希里文化受外来影响而成,到14世纪达到顶峰。此论认为:来自波斯的哈桑.阿里及其六子和一些跟从者在10世纪率领七艘船离开伊朗,远航至东非海岸。每艘船的人到东非后都建立了一个居留地。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四个居留地是蒙巴萨、奔巴岛、科摩罗群岛中的约翰纳以及基尔瓦。哈桑本人就定居在基尔瓦。由于这些移民加之阿拉伯人的到来,这些居留地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渐形成为城市并演变成为城邦,斯瓦希里文明由此产生。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阿拉伯人是斯瓦希里文化的创造者,英国东非史学者科普兰把东非城邦叫做“阿拉伯的殖民地”。他劝告读者“把沿海的一系列殖民地和其文明当作是阿拉伯式的”。他承认有一些受波斯文化影响,但认为非洲本地人所作的贡献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
上述两种观点20世纪60年代后都受怀疑,一些学者认为斯瓦希里文明的创造者应为东班图人。根据王勤在《斯瓦希里语的发展和演变》文中的介绍,斯瓦希里语带有明显的班图语特征。如班图语的特征之是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而无阴阳性之别。并按性质分为若干类,斯瓦希里语也是如此。又如斯瓦希里语与其他班图语样,每个单词通常是由词根和词级组成的。当形容词或数词修饰名词时,必须根据名词的类别及单、复数,分别在形容词(或数词)词根前加上相应的前级,以保持语法关系的一致。斯瓦希里语也是非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记载东非沿海最早的文献是《红海回航记》。该书记载在任何外来者未曾达到东非沿岸前班图人已在那里定居。当地居民已有自己的语言,用于经商及日常交往,只是未形成书面文字。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学者马希阿斯.姆尼亚帕拉在《斯瓦希里语史》中即认为:这种原始的斯瓦希里语很可能就是班图语中古老的恩戈兹语。当时恩戈兹语曾通行于肯尼亚北部沿海的拉木地区包括发扎和帕特直至塔纳河流城。
另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斯瓦希里语属于尼日尔—刚果语系中贝努埃—刚果语族的班图语支系。也有些语言学家认为,班图语本身可自成体系。斯瓦希里语应属于班图语系中的东班图语族。各种关于斯瓦希里人的口头传说也表明:“设拉子人”来自波斯的说法缺乏根据。一是在11世纪至12世纪,印度洋贸易重点已转移到阿拉伯南部和红海地区;设拉子对东非海岸贸易无足轻重;二是斯瓦希里语中缺乏波斯语词汇,而早期清真寺或墓葬中亦无波斯语铭文。“设拉子人”来自阿拉伯的论点也站不住脚,主要是因为在12世纪以前斯瓦希里语中的阿拉伯语成分极少,而当时的海岸居民亦非穆斯林。一些人认为,所谓“设拉子人”的故乡实际上是指索马里南部,即斯瓦希里语的发源地。考古学文献资料也表明非洲东海岸公元前1000年后就受到阿拉伯人影响,他们来此经商并与当地人通婚。这些经营贸易的阿拉伯人,不断被住在他们周围的非洲人所吸收,同时他们也不断从阿拉伯和波斯湾得到补充。由于他们的参与产生了斯瓦希里文化。这种文化是吸收了非洲以外文明的真正非洲综合体。巴兹尔.戴维逊认为:从根本上讲,它主要还是班图非洲文化。非洲东海岸这种早期的文化是一种混合物。它起源于许多方面,但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显然是非洲式的整体。
斯瓦希里文化中的外来因素还受到来自印度、波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等地区的影响。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以更大规模在东非海岸扩张,从北向南兴起了一批商业城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当地非洲人通婚融合,这些小城邦的后裔越来越非洲化了。当时的一些旅行家的历史记载也表明这种文明的主体者是非洲人。马斯乌迪埃德里亚以及10世纪至12世纪阿拉伯作者,一致认为东非海岸占压倒优势的是僧祗人、尼格罗人。约1300年,迪马斯基说东非海岸的人民是尼格罗人和异教徒。16 世纪初的马尔博萨也说马林迪和布腊伐城的居民是“摩尔人”。考古学家马修在发掘东非一些建筑遗址后也认为,如果从它作为一种逐渐伊斯兰化的非洲文化的历史这一角度来看,要比它单纯看作是来自波斯湾的伊斯兰教殖民地的历史来看更容易使人理解些。因此,根据上述各学科的材料,一些学者如艾伦、霍顿、鲁尔斯、斯比尔、马修,特别是上文提到的巴兹尔.戴维逊认为斯瓦希里文明不是阿拉伯式的,也不是波斯式或印度式的,它们是非洲式的,而且主要是尼格罗非洲式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