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有名的虚拟新疆人一定要是阿凡提了。每当笔者看到《阿凡提的故事》的时候都会让笔者感受到一种宁静之感。因为阿凡提的世界里没有很喧嚣的故事,只有智慧的一幕幕场景。"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称号,来自于突厥语:"Efcndi"。意为"先生"、"老师",是对有学问、有知识人的尊称。《阿凡提故事》中的"阿凡提"的本名是"南斯尔丁(Nasreddin)"。1958年以后,中国先后用汉、维、蒙、哈、藏5种文字出版了14种版本的《阿凡提的故事》。
据有关专家研究,它最初起源于十二世纪的土耳其。由于阿凡提的笑话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乐观、豁达向上、富于智慧和正义感,因而受到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传遍了小亚细亚及中东、巴尔干半岛、高加索、中亚和中国新疆。在那些神秘的国度,阿凡提的故事得以在那个"神秘的秘境"幽幽地流传开。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四》说"天地之可大,天地之可久也。久以持大,大以持久,若其让天地之大,则终不及天地之久。"我认为这句话依然适用于阿凡提的传说,这些久久流传的故事虽然不会比天地长久,然而经过多年的流传,其中饱含的意蕴也越来越丰富,因为"久而持大"。
西域西域,最早指周朝诸地。先秦《国语》有"西方之书";《诗经》有"西方之人";《庄子·让王篇》载:"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
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西域是神秘的,西域是动人。王维《使至塞上》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茫茫的戈壁与沙漠,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和神秘的故事却让人仿佛置身绿洲。胡旋舞、还有浓浓的中亚风情音乐都在为我们展现西域文化的伟大。笔者想用阿凡提故事展示西域文化的美丽与中原古典文学交融的一种融合而别具一格的风味。
所有的传说或者文学作品的意蕴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传人们慢慢赋予它很多"人为的"、"自主的"感受。所有人文类的学科笔者认为都是这样,或许本身世无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们赋予的。笔者认为文学是融通的,文化也是融通的,很多中原或者我们称为"外邦"的文化也是不断交融与碰撞的。有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其实细细品味却有很多相似和相同之处。就像今天笔者和大家分享的一样,所谓"阿凡提故事"中存在着多少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蕴一样。
"阿凡提的故事"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蕴?1、"阿凡提的故事"与《庄子》"鼓盆而歌"
周穆王西巡中的《白云歌》,以"俎彼西土,爰居于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的艰难险恶,描述了西域先民的生存环境。一打开地理版图,这片占有六分之一的国土之域的辽阔,无不令人惊叹。然而,在这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达53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年平均降雨量却仅有80毫米;占地33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竞绵延数千里;更不要说横亘东西的天山、雄峙于南的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屏立于北的阿尔泰山等对内、外通道的重重阻断。诸多的艰难险阻,不由使人心生畏惧。死亡成了最"敏感"和"集中"的话题。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怎么看待"死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预哭》:
阿凡提的老婆得了重病起不来床了,阿凡提到老婆床头坐着大哭起来。
一个邻居家的妇女很气恼地对阿凡提说:"这是不好的兆头,为什么在活人床头坐呢?上帝保佑,她的病会好的。"
"我是个忙人,假如等死了再哭,就说不定到时间了,所以我是提前哭一会儿。"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禁感叹这个世界上不管中原和西域地区对于"生死"的态度如此相似。这个故事像极了: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庄子对于生死一直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所谓乐观,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乐观豁达,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情绪乐观,因之得以保生;而笼中的鸟儿,郁郁寡欢,意志消沉,羽毛憔悴,低头不鸣,因之难以全生。他认为,死亡是一种"升华",并不是什么让人悲伤的事情。"阿凡提的故事"同样,阿凡提为生者痛哭,为死者开心就是很好的证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更是千百年来传承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就非常珍贵,但是庄子和阿凡提这两位"智者"都提出了一个特别的道理就是:"死不可怕","死是快乐的"。不为死亡而忧愁,不为生而过分喜悦,这是两位智者传达出的另外一种生死观。生死一线,我们何必纠结。两位智者似乎对生死都看得很淡。
2,阿凡提的故事与《论语》、《孟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阿凡提出生于贫苦,由于当时吐鲁番王、巴依、富商、宗教对百姓的种种欺诈压迫和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阿凡提对百姓遭遇深深同情,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无情地讽刺地主,为老百姓伸张正义。阿凡提生活的世界凡是有钱人都是罪恶的,那些百姓被这些人压榨的苦不堪言。但是,阿凡提却用他特有的方式进行斗争:
《早死了好》:
有个千户长,吃羊肉的时候,一块羊骨头卡在喉头,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痛得要死。找了许多医生,都治不了。最后只得派人去请阿凡提。阿凡提自己没去,只交给来人带去一封信,说给千户长一看,比吃什么药都灵验。那人拿着信,立刻跑回去当面交给千户长。
千户长看了信,大叫一声,两眼一翻就死了。人们拿过信一看,原来阿凡提写了这样话:
"千户长,你干了一辈子的坏事,就连你今天吃的这只羊,也是从穷人家牵来的。羊骨头卡死你,还算便宜了你。你还等什么,还是早早死了的好!''
《从大门出去吧》
阿凡提小的时候,一天他翻墙跃入一家果园,美美地吃了一顿无花果,当他吃完,刚要翻墙出去时,被果园的主人发现了。
"阿凡提,你翻墙跃入他人的果园偷吃无花果像话吗?"主人生气地质问阿凡提。
"您要是对我的翻墙跃入不高兴的话,那我从大门出去好了。"阿凡提回答说。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我们看到的都是阿凡提讽刺或者嘲笑财主的故事。我们看到"可怜的巴依老爷"经常被阿凡提戏弄。阿凡提代表的新疆那篇土地上千千万万劳苦百姓们。"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阿凡提对于这些为富不仁的财主,从来没有谄媚与奉承,都是用一种反抗态度来进行。:道义存在于阿凡提的心中,阿凡提个人力量微小但是丝毫不妨碍他为民请命,为民做主的行为。权贵在孔子、孟子、阿凡提心中都是如此,他们都对权贵蔑视,他们要的是为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在为民,为天下和富贵的态度上,阿凡提与中原的两位圣人一样。
3,阿凡提的故事与《韩非子》
《饭香与钱响》
阿凡提在一家饭铺前摆摊卖货。一天,饭铺的老板对阿凡提说:"阿凡提,你天天在我饭铺门前摆摊,天天闻着我饭铺抓饭、烤包子的香味,你应该付我闻饭香味的钱。"
"难道闻饭的香味也要付钱吗?"阿凡提问。
"那当然,不仅抓饭、烤包子收钱,它们的香味也收钱。不然我们到喀孜那里说理去。"饭铺的老板说完,带着阿凡提来到了喀孜那里。
喀孜问阿凡提:"阿凡提,这个官司该怎么打呢?"
"是的,喀孜先生,我天天闻着他的饭香,直流口水不假。但是,这位老板天天听着我数钱的钱响,起了歹意这也不假。我早已用钱响抵消了他的饭香。"阿凡提回答道。
这个故事是讽刺那些商人为了获取利益欺诈消费者不惜使用耍无赖得方式。而阿凡提也用一种"无赖"的方式进行了还击。这里阿凡提的故事倡导了一种公平公正的类似于法治的观念。在中国的先秦典籍中《韩非子》就是这样一部书: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对于社会的不公我们往往采取忍耐的态度,因为法律和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时候就会照顾不到方方面面。阿凡提生活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的社会,穷苦人家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就好像阿凡提用听钱的响声来支付闻饭菜香味的费用一样。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的,童叟无欺的法制与制度来保障人们的生活。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用法制来解决一些问题。人们公平正义在西域,在中原地区都是相通的。社会和谐、人际和睦,无疑以公平正义为重要条件。而公平正义的创造和维持离不开公共权威。
这就是阿凡提故事其中和中原相同的古典意蕴,阿凡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读起来生动有趣,但是在一笑的情况下思考思考其中背后的西域与中原文化交融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