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一段特殊而难忘的岁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师生们为了能够在乱世中求得读书的机会,曾几经辗转,艰难求学。在迎来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不妨回首过去,看看那些难忘而令人感动的开学日,没有仪式,没有典礼,却刻骨铭心。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辗转西迁不忘初心,印发校歌维护校风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建于1901年,始称五城学堂,后更名为五城中学堂,后于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打响,为了能够让学生继续读书,学校部分师生随北师大西迁,离乡背井,辗转迁移。他们首先到达西安。
通过原东北军老将领的帮忙,师生们借得西安东大街玄枫桥50余间房屋作为校舍,这些房屋原是张学良将军的卫队营房,后闲置未用。简单收拾整理后,学校将这里定名为“国立西北临时大学高中部”,并招收了200多名学生就读。
战乱时期,能够顺利开课已属不易,所以师生们没有举行像样的开学典礼,但却牢记使命,不忘家国。在开课后不久,他们把原有附中的旧校歌谱写出来,印发给学生,教导他们要维护校风,莫忘校训,勤慎诚勇。
1939年,学校又迁至汉中市城固东关外关帝庙内,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在购买了部分土地后,学校以关帝庙原有建筑为主,扩建了宿舍及教室,并将旧庙大殿改为礼堂,新建3间图书馆。
学校中很多教师都是历届毕业生,他们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对学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排除万难,历尽千辛万苦,只为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曾在到达城固后,自己动手盖房,筹设备,自编教材,在这些临时的草屋中带领学生读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43年,城固的北师大附中停止招生,1945年又辗转兰州建校,1946年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原北师大附中、华北育才中学合并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虽然在动荡岁月中几经辗转,颠沛流离,但师生们都初心不改,认真读书学习,立志报效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收集校史资料的过程中,编写了以展示100多位优秀杰出校友故事为主的丛书,并以著名校友、科学家钱学森的相关史料及针对文物为主,建成钱学森纪念馆,以展示他的求学成长之路和爱国奉献的一生。而北师大附中在走过悠长的历史岁月后,也抓住了时代的契机,继承学校优良的校风校训,有了更为长远的发展。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三所名校几度南迁,师生求学各显神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云南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由于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很多学校无法正常开课,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经多方商议后决定,将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南迁。三所学校先是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于1938年4月,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由于筹备不充分、校舍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学校师生没有举行统一的开学典礼,而是在1938年12月1日由工学院先开学,文、理、法商、师范四学院再于12月12日开学。虽然没有开学仪式或典礼,但师生们都为能够在乱世中“放下一张书桌”而格外欣喜,虽然住宿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学生们也都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联大图书馆的书架是用废汽油桶、木箱叠架起来的,当时的学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疏散》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学生宿舍:“乡下人的东西是结实的,可是板与板之间的缝却没有法子拼得太紧密,所以,楼下的炊烟和猪圈里所免不了的气味也可以上升到这间厢房里来。”
相比学生艰苦的学习生活条件,授课的教授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中文系教授闻一多为了补贴家用,在教学之余给人刻章卖钱。化学系教授曾昭抡还曾在日记中写道:“蒋明谦、买树槐来谈,自称现今每月挣一百零五元,入不敷出,顾家更无办法。”而当年教授们一大堆申请困难补助和变卖家产的文件,至今还保存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里。
联大初成立时,学生每天的早餐是前一天剩饭熬的稀粥,配一点萝卜丝和花生米,午餐晚餐也不过八人合吃四个小菜。宿舍每到下雨时,上铺同学便不得不撑开雨伞,以防雨水从茅草房顶的空隙中落下来。物价疯涨时,学生当掉冬衣购买秋天新学期的参考书,天气变冷时又把书当掉,把冬衣换回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教授们也各显神通:物理学家赵忠尧设计了制造肥皂的用具,在家里生产肥皂供师生使用和售卖;航空系主任王德荣和化工系主任谢明山联合研制出了“西曼”墨水,在昆明市场热销;生物系汤佩松和潘尚贞两位教授更是建了一个酒精提炼及发酵工厂,为当时因战乱导致缺货的各高校和医院解决了燃眉之急。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没有被熄灭。由于宿舍与教室灯光昏暗,学生只能来到图书馆看书。而最激烈的不是抢图书馆的座位,而是“抢书”。
例如陈岱孙教授的指定教材是菲尔柴尔德的《经济学概论》,这门课有一百多名学生,但书只有五六本,所以学生们只能轮流传看,并用最粗劣的纸传抄。慢慢地联大形成一个风气:学生每读完一年课程,便把教材转让给下一班学弟学妹,同时再跟学长学姐借要用的书。如此,各个年级上课都有书用,待到毕业,却又是两手空空。
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到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7月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西南联大解散后,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办学的8年中,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3000余人,包括邓稼先、朱光亚、李政道、杨振宁、汪曾祺等知名科学家和学者。
作者:本报记者苏珊综合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