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诗文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位,许多作品都别有韵味和内涵,被一直传唱至今。但王安石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毫无自己见解的人,他不但在变法上了力求突破和创新,在文学作品上也有与前人不一样的见解。有一篇作品,就因为立意高远和变法一样惹来争议,这就是《明妃曲》。《明妃曲》就是写昭君出塞题材的诗作,王昭君原名王嫱,到西晋时期和司马昭名讳相冲,便被人称为明妃。要了解王安石到底如何把汉朝时期的典故抒发出新的见解,就要先理清楚王昭君的故事。
昭君出塞想必都不陌生,王昭君也是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四大美人之一。拿王昭君为何会出塞,远嫁到匈奴之地呢。汉元帝的时候,王昭君和一种少女被选到宫中做宫女,奈何王昭君没有被汉元帝看重,在宫里蹉跎了几年岁月。于是当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时,王昭君就抓住机会,让自己脱离冷冰冰的后宫。当时汉元帝答应给单于五位女子挑选,王昭君一出场令所有人经验,单于自然也不例外地选择了昭君。昭君出嫁后,被单于尊敬为阏氏,是匈奴皇后的意思,备受单于倚重。
故事到这里并没结束。昭君和单于虽然夫妻和睦,但单于还是早于王昭君去世。按照匈奴规矩,需要王昭君再嫁下一任单于。王昭君是汉族女子,很抗拒这种风俗,写信给汉成帝请求回归唐朝。汉成帝为两国和平,还是勉励昭君继续呆在匈奴。西汉时期的《西京杂记》专门记录长安故事,便丰富昭君出塞的细节。说王昭君当年在宫中没能得到宠幸,是因为她没有贿赂画师,画像被丑化,导致汉元帝失去一位美人。后来知道真相的汉元帝非常恼火,下令彻查并杀掉许多画师,令其暴尸街头。
以上就是昭君出塞的完整故事,王昭君作为一个绝色美人,又以一己之力维护两国和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被历代的文人学者所歌颂。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都有专门赞颂昭君的诗作。但是在这些人的作品中,王昭君总是被描写成一个身不由己远嫁他乡的角色,总是郁郁寡欢、怀念故国。这种写法其实和昭君出塞的历史不是太符合,王昭君后来想逃避再嫁而动过会汉朝的念头,但是当时去匈奴和亲却是自愿的,与第一任单于也相处很好。所以这些诗人笔下的王昭君主要是为彰显忠君爱国情怀而描绘的。
王安石就跳出这个俗套,在《明妃曲》中另树立意,主要表达两个观点。首先,王安石把没能让昭君早日被汉元帝所欣赏的原因,从那些贪污受贿的画师,转移到汉元帝身上。其次,“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自相知心”两句,把王昭君从一个思念故乡的怨妇形象中拯救出来,认为不管是在汉朝还是在匈奴,找到一生知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王安石的《明妃曲》一出,就引来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文坛大家一一叫好应和,都纷纷在王安石的观点基础上写诗,用昭君出塞表达对政治的见解。
可以说,王安石的《明妃曲》让昭君出塞这个题材,突破本身的刻板印象,有了一个更深刻、开阔的取材角度。当然,王安石并非专门咬文嚼字、卖弄文采之流,他对昭君出塞有感而发,是出自自身眼界的高度和开阔程度,还和当时自己的心境相关。写《明妃曲》的时候,正是王安石花费心血写万言书,却没得到任何回应的时候。王安石在诗中说昭君在哪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人生知己,其实就是在说自己啊。
不过也正是这两句以昭君比自己的肺腑之言,让王安石在南宋时期背上骂名,也让《明妃曲》受到曲解。一一三四年,在王安石写《明妃曲》的七十多年后,皇帝赵构把北宋灭亡的一切根源全部归罪于王安石,以偏概全,放大王安石变法的一些错误。在这样的观念之下,王安石被异化、被妖魔化,诗中的句子被视为王安石叛变匈奴心存异念的证据。《明妃曲》失去它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突破,被完全地政治化。
虽然《明妃曲》只是一个文学作品,但它的命运在机缘巧合和执政者的引导下,也背上本不应该的骂名。王安石本来站在更开阔的角度去品读历史典故,也开解自己内心,却遗憾地被后世误解。不过耿直、倔强,不管世俗目光的王安石应该不会在意这些。现在我们脱离南宋当时狭隘的政治环境,能够更客观地看清《明妃曲》要表达的本意,也从王安石的角度得到启发。满腹经纶、眼界开阔之人,不用刻意为之,自有他的一方新天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