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3年,秦始皇下令再一次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领军的将领叫“桓齮”,而赵国的将领是“李牧”,桓齮在这一场仗当中输得彻底,直接畏罪潜逃,逃到了燕国。一般能作为领军主将,绝对有些能力,为何这么不负责任畏罪潜逃呢?我认为当时情况复杂,并非怕死,有几点依据如下:
第一 不甘心
在公元前233年的前一年(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已经派桓齮斩杀了赵国的十万军队,赵国国内的士兵已经大量减少,才过了一年就吃了败仗是谁都不服气,他想逃到燕国以后配合秦国两面夹击赵国来报仇,只是后来情况发生变化而已。
第二 李牧太厉害
这场仗其实就是赵国的救国之战,李牧上场全歼秦国军队,一定会把桓齮回去的路封死,桓齮被逼无奈跑到燕国,到了燕国之后发现秦王嬴政非常生气,然后才改名叫“樊於期”,想等待机会再向秦王请罪,毕竟之前打过胜仗的,不能死得不明不白。
第三 想去搬救兵
赵国当时的情况非常困难,长平之战过后又被杀了十万军队,是谁都会认为再坚持一下赵国就不行了,而且桓齮当时和燕国的太子丹关系非常好,想到到燕国借点兵马继续打。
桓齮逃到燕国后情况发生多种变化,首先是秦王嬴政非常生气,燕国国内不景气,这些因素导致他不能继续表现自己,时间拖久了就被认为是怕死,他一个嘴巴也解释不了,干脆就在燕国安家了。
最能说桓齮不是因为怕死的理由,可能就是荆轲刺秦王了,荆轲带过去的人头就是桓齮的人头,只是在燕国改名为樊於期而已,假如他怕死就不会把人头给太子丹,他完全可以再跑。
古代打了败仗罪是肯定有的,所以称为畏罪潜逃,桓齮之前在秦国虽然算不上大将,可是也担任过很多次副将,有功的人秦王嬴政都不会罚得太过分,能当主将的人名声的大小还是知道的,不至于逃跑落下贪生怕死的名声。
大家对桓齮的行为有什么态度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