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太古公司在厦门岛西岸建造的太古趸船码头,地处现今中山路海后路。影像摄于1906-07年。
太古趸船码头,地处现今中山路海后路,隔着鹭江,是熟悉的鼓浪屿。影像摄于1906-07年。
太古趸船码头,左趸船,中栈桥,右栈房,地处现今中山路海后路。影像摄于1923-24年。
太古公司拥有的趸船“上海”号,由河船改造而成,趸船高于船体,没有中甲板,船体长300英尺、宽34英尺、深34英尺,容积约35000担。当年厦门只有太古公司和招商公司拥有这种较为先进的码头。
太古公司重建连接该洋行趸船和办公楼对面海岸的码头,太古码头周边的海后滩被筑坝后填没,后形成现今的海后路。这三张影像摄于1928年12月-1929年9月。
太古公司重建后的码头,影像摄于1933-34年。
从泊靠在太古公司重建后的趸船码头朝西北方向望去,影像摄于1933-34年。
从泊靠在太古公司重建后的趸船码头朝东南方向望去,影像摄于1933-34年。
远处,烟囱还冒着黑烟的货船泊靠在太古趸船码头;近处,堤岸边的寮仔后,鸿发旅社 。影像摄于1933-34年。
泊靠在太古趸船码头的货船,工人正忙于装卸货物。影像摄于1933-34年。
太古码头周边的海后滩被筑坝后填没,形成厦门外滩,建筑拔地而起,厦门商业银行、和记洋行和一家保险公司的建筑很是醒目。影像摄于1933-34年。
正在建设中的太古码头,地处当时的同文货栈,现今的和平码头。影像摄于1933-34年。
1930年前后,厦门进入市政改造,成立的第一个市政建设工程机构称为堤工处,周醒南专门负责建造厦门岛西南沿海的堤岸。经磋商太古码头搬迁,迁址到靠南的同文货栈。有记载,1932年12月,太古轮船公司“向华民长裕行杨德从承租鹭江道同文货栈全部面积430方丈,及货栈地南边毗连海面100方丈、深80尺、长125尺暨货栈地前之码头及吊桥各建2个之建筑权”。
正在建设中的太古码头。影像摄于1933-34年。
太古公司租下同文货栈新建码头,有2层仓库1座,为无梁楼盖建筑。码头有2艘趸船,各长64米,宽9米,引桥2座各长21米,宽4.8米,驳岸线长1865米,前沿水深为-7米,可同时停靠2艘3000吨级的货轮。
正在建设中的太古码头。影像摄于1933-34年。
1935年,由荷兰治港公司承建的太古码头全部竣工。此处也有沿用原名,称同文码头,现今称和平码头。
1906-07年时期,同文货栈一带海堤。
同文货栈为印尼侨商杨德从拥有。背景为同文顶上的寮仔后,福建第一所新式学堂建筑同文书院。
太古码头和仓库。背后为同文书院。此时厦门被日寇占据,太古码头被更名东亚码头。影像摄于1940年。
日寇占据厦门时期,厦门外滩,和记洋行和保险公司的建筑只剩下个框架。影像摄于194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