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若遇下雨的日子,你或许会看到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农民,在田地里劳作。不同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蓑衣,同许多地区一样,平利人的蓑衣取材于棕树,多为褐色或棕色带点浅红。过去,蓑衣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雨具。自然,编织蓑衣也成为平利人所必须的一项手艺。
其实在中国,雨衣的原型就是古代的蓑衣,由棕麻编成,用以防雨雪。蓑衣编制,已有上百年历史,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蓑衣的使用十分普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以后,蓑衣逐渐被塑胶、塑料雨衣所替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蓑衣了。但与新材料雨衣相比,蓑衣的优点不可替代。一是透气性好,披着不闷得慌。二是披着活动自如,没有碍手碍脚的感觉。三是压风保暖。其缺点是比较笨重,更适宜划船、垂钓等稳定性工作和娱乐。不下雨时还可以把它草朝下铺在地上,人们或坐或躺在上面休息。垂钓爱好者,雨天披上蓑衣,戴上酱篷篓,在池塘或小河边上持杆而坐,感受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别有一番情趣。
“
蓑衣的
原料
”
编织蓑衣的原料叫“蓑衣草”,又叫“龙须草”,生长在沟渠、池塘和河沿的潮湿地带,或用棕榈皮编织而成。伏天割来摊在平地上晾晒,多半干时即可编织。如果是晒干的蓑衣草,用时要喷些淡盐水闷一下,使其柔软后再编。秋天割蓑衣草易折,不能用。此外,编蓑衣还需备一条5.5尺~6尺的细线麻绳。
“
蓑衣的
制作
”
蓑衣是用棕榈树皮制作的在劳动时穿戴的雨具,千百年来被广泛使用,直到上世纪化纤和塑料材料制成的雨具出现,加上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增多,蓑衣已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
编织蓑衣是全手工操作,其工具为一把五齿铁爪、一个装油的羊角、一枚竹制的顶针,一根长约20厘米的钢针。蓑衣匠先用五齿铁爪将棕皮的丝抽出,搓成绳子作缝“衣”的“线”,再用整片的棕皮作“布料”,缝制时,蓑衣匠右手大拇指戴上顶针,右手腕系上装有润针油的羊角,然后一针一针地将棕片缝纫成“衣”。
“
蓑衣的
故事
”
到明清时代才用丝织物制作,成了当时最时髦的装束,甚至是富贵身份的象征《红楼梦》里的人物造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服装理念影响,斗篷在款式上有所变化,原来是无领或立领,后来演变成翻领,冬天还可以用皮毛领。斗篷在面料上也趋向多样,如毛呢、哗叽等都是制作斗篷的上好材料,在装饰上也去掉了繁琐的花纹。
随着时代变迁,蓑衣逐步淡出市场,蓑衣编制手艺也随之日渐消亡。但现代的文化都是历史文化传承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任何传统工艺都应以文化的观念去看待,以保护的态度,发展的态度去对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保护和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