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开现代的欧洲地图,波兰和立陶宛是两个位于欧洲东部不怎么起眼的国家,但你知道吗?这两个国家的前身在十六世纪组成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却曾是中欧和东欧最强盛、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国家。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成立
早在十四世纪时,雅盖洛王朝(Jagiellonowie)的国王,便同时是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统治者。直到西元1569年,在雅盖洛王朝的君主齐格蒙特.奥古斯特(Zygmunt II August)的筹划下,促成了「卢布林联合(The Union of Lublin)」,两国正式共组成联邦,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以下称波立联邦)的成立。
1582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两国的合并对各自双方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对立陶宛来说,东边与越来越壮大的俄罗斯接壤,是边境的一大隐患与威胁,因此东方防线的强化尤为重要。在与波兰合并后,立陶宛的整体国力得以增强,东方防线也能得到巩固。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俄罗斯和瑞典等毗邻的国家,也确实觊觎波立联邦的土地而发动大型侵略。
促成波立联邦成立的国王齐格蒙特.奥古斯特
对波兰来说,与立陶宛相比,波兰是个面积较小但却较先进的国家,与立陶宛合组联邦王国,正好为波兰解决土地的需求。也就是说,波兰和立陶宛双方透彻了解到唇亡齿寒的道理,让缔造「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事变得顺理成章。
波立联邦成立后,改革也进行得非常炽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支波兰常备军的建立。西元1579 年,波立联邦成立的十年后,他们曾派遣这支军队支援正被俄罗斯侵扰的立窝尼亚(Livonia)。这支军队顺利的阻止俄罗斯入侵,解除了立窝尼亚的危机。这场战争在三年后画下句点,联邦国王斯特凡.巴托里(Stefan Batory)与人称「恐怖的伊凡(Ivan the Terrible)」的俄国沙皇伊凡四世(Ivan VI)签订和约作终,利沃尼亚在战后被并入联邦。
顺带一提,波立联邦还控制了原是由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统治的普鲁士(Prussia)和库尔兰(Courland)等地,这两个地方相继成为了其附庸。在那个时代,德意志人被波兰人统治着,只是当时没有人会想到,二百年后这情况会风水轮流转,波兰反亡于后来掘起的普鲁士王国,变成了德意志人统治着波兰人。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击败俄国军队,把利沃尼亚并入波立联邦的国王斯特凡.巴托里
波立联邦境内的游牧群落哥萨克(Cossacks)始终是一大隐患。哥萨克主体是斯拉夫人,以骁勇善战闻名,他们很多时是波立联邦、俄罗斯的雇佣兵,曾经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是波立联邦东方防线的一支中流砥柱。
然而,哥萨克也是一把双面利刃,因为哥萨克只效忠于自己的领袖,不太听从波立联邦的指挥(这有点像西罗马帝国时期的哥德人)。为了拉拢这些哥萨克兵,波立联邦让部份哥萨克上层人士成为贵族阶层,给予他们在波立联邦军队的合法服役资格。不过,这也让联邦内部对哥萨克走入统治核心感到不满并加以排斥,不久出现了武力镇压和经济剥削哥萨克人的动作。不甘被打压的哥萨克人,在十七世纪时发动了几次起义,虽然结果全被波立联邦武力镇压,但哥萨克问题已成为波立联邦内部的一个计时炸弹。
而波立联邦在欧洲所身处的地理位置,注定他们将长期受北方瑞典、东方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在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波立联邦便曾与这些国家有过多次的冲突。
1648年,波立联邦遭受奥斯曼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入侵下,本来作为乌克兰地区防线的哥萨克却趁机叛变,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波立联邦的东部受了极严重的打击。后来,俄罗斯人与哥萨克结合一起入侵,还占领了波立联邦一些重要的战略城市,如基辅(Kiev)、斯摩棱斯克(Smolensk)、波洛茨克(Polotsk)和维尔纽斯(Vilnius)等等。
不过,这些还不及1655 年,瑞典入侵对联邦造成的打击。
这场战争打了5 年,波立联邦全境几乎都被瑞典军队占领,虽然最后他们扭转乾坤,成功击退瑞典军队,但却从此元气大伤,这段外患频繁的时期,在波兰历史上称之为「大洪水时代(Deluge)」。
波立联邦的对外政策一直是导向亲奥地利的,1683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包围,情况危急,眼见维也纳就要沦陷之际,以波兰军队为主力、由联邦国王约翰三世(Jan III)为主帅的波奥德联军最终成功解除了维也纳之围。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奥斯曼帝国不再向西扩张,奥地利也从此声威大振,波立联邦因此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百年后的奥地利竟然恩将仇报,与波立联邦的强邻合谋,直接导政了联邦的灭亡。
助奥地利战胜奥斯曼帝国的波立联邦国王约翰三世
波立联邦的不治之症:贵族民主
大洪水时代过后的波立联邦一蹶不振。
原因来自于波立联邦的核心政治制度存在一个决定性的缺陷,他们使用的制度是「贵族民主(Nobility Democracy)」。这种「贵族民主」,在欧洲史上只曾出现在波立联邦里,但这也是波立联邦衰败的主因。
那么,什么是「贵族民主」呢?让我们先谈谈它的由来。
1572年,促成波立联邦成立的国王齐格蒙特.奥古斯特逝世,雅盖洛王朝绝嗣,由于统治整个联邦王国的正朔—雅盖洛家族不复存在,因此没有人拥有王位的合法继承资格。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贵族便决定以选举形式推举出国王。这种国王由贵族选举产生的政治制度,便是「贵族民主」。其实,这种国王选举早在中世纪的欧洲便已存在 ,所以波立联邦透过选举选出国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就因为这样,波立联邦的国王产生从此由雅盖洛家族的世袭制,变成贵族选举制,而每一位贵族手中的选票自然变得举足轻重,因为志在成为国王的候选人,得设法拉拢这些手中有宝贵选票的贵族们。该如何当选国王呢?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承诺赋予贵族许多特权以换取支持。
不过讽刺又可笑的是,被选为新一任国王的人在加冕时必须宣誓尽力维护贵族的权利。这代表国王在法理上是为贵族效力,而非贵族为国王效力。
这种畸形的「贵族民主」制度导致了一个很怪异的现象:绝大部份的国家权利,都掌握在只占总人口10%的贵族手中,而余下的90% 人口,却只拥有非常有限的甚至毫无任何权利。在联邦后期的历史里,国王什至要仰人鼻息,国家大权全掌握在势力庞大的贵族手中。
直到十七世纪后期,这种「贵族民主」的祸害更进一步。那时候,贵族拥有一种名为「自由否决权(Liberum Veto)」的权力,这种权力允许每一位贵族否决任何一项自己不同意的政策,既然每个贵族都拥有这项权力,若政策无法得到全体贵族的同意便会被否决。
而由于贵族的势力太过庞大,联邦中有力的贵族的政治斗争此起彼落,后来更曾演变成内战。在这种混乱下,联邦根本无法有效实行任何政策,严重的内耗注定了联邦走向悲惨的灭亡。
1573年的贵族国王选举,扬·马特耶科绘
波立联邦在屈辱下灭亡
十八世纪后期,联邦基本上已经失去国家运作机能。波立联邦的强邻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同时察觉到这个大国已日落西山,于是便联合起来,分三个阶段以军事武力强行瓜分了波立联邦全境。
1795 年,普、奥、俄三国进行最后一次瓜分前,濒临亡国的波立联邦里,曾有爱国人士推动过一次回光反照的改革,普奥俄害怕这次改革会使波立联邦再次成为欧洲强权,因此普、奥、俄三国加快了瓜分的步伐,最终于1795 年完成瓜分整个联邦。
可是,波立联邦的旧有贵族却不以亡国为耻,因为他们已与普、奥、俄三国达成协议,联邦灭亡后这些贵族的地位保留不变。这些贵族为私利出卖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而波立联邦就在这种屈辱下覆灭。
一直到百多年后,波兰和立陶宛才分别得以复国,但它们各自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欧洲强国了。
第一次瓜分后的波立联邦
第二次瓜分后的波立联邦
第三次瓜分后落入普奥俄、原为波立联邦的领土
合并后,立陶宛同意将乌克兰划入波兰境内。
十八世纪末普鲁士王国得到波兰部份领土。20世纪时纳粹德国与苏联瓜分复国后的波兰。
西元911年,位于中欧的东法兰克王国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德维希(Ludwig das Kind)逝世,卡洛琳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绝嗣。继位的康拉德一世(Conrad I)是由诸侯们共同推举出来,开创了国王选举的先例。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这种国王选举也被保存下来,直至1806年帝国灭亡为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