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5日,在我国西北部某地上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震惊了整个世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举国沸腾。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为我国原子弹提供合格轴矿的首批原料,是来自贵州的一座小山村。
在我国贵州省开阳县双流镇隐匿着一座“宝王宫",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朱砂神庙,它承载了贵州仡佬族千年朱砂开采历史,也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轴矿开采过程。
宝王宫侧面
宝王宫又名宝王庙,千百年来它守护着白马洞一代珍贵的矿产资源。宝王宫始建于明末朱砂开采的鼎盛时期。后遭战火破坏,经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道光咸丰年间(1848-1857年)两度重建后得以保留。
宝王宫供奉的是朱砂神宝王,贵州仡佬族先民是最早开采和利用朱砂的民族。据《逸周书》等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万国朝会时,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仡佬族先民濮人首领就入朝进贡丹砂(朱砂),并被封为宝王,这就是仡佬族朱砂神宝王崇拜的源头。
在开阳地区的民间还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人家有年我无年,提起猪头要现钱,若是宝王来保佑,朝朝日日当过年。”
可见矿产资源的珍贵。
庙宇墙壁龙雕
宝王宫庙宇建筑布局独树一帜,其建筑布局打破了中国传统寺庙的中轴对称结构。庙宇依山就势建成独特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不规则三合院,不仅在贵州独秀一支,而且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正面
据碑文记载:“用银一千五百余两,钱七百余串,石工五千七百余,木工二千三百余,雕工一千六百余,小工三千余,食米八十余石”。历时九年,于咸丰七年落成,占地面积1631.5平方米。
正门
这里虽然是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几乎荒废。破败不堪的墙体建筑雕刻上依稀告诉人们它曾经的辉煌。
封存矿洞的历史贡献
封存的矿洞
史料记载,宋元明时期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一带逐步盛行,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朱砂开采冶炼基地。
清末,先后有德国人李希霍芬、法国里昂商会中国经济考察团等对开阳白马汞矿进行过实地考察。民国时期,瑞典人丁格兰、我国地质专家丁文江和罗绳武等又先后对白马汞矿作了实地考察。
20世纪50年代发现有原子弹主原料轴矿存在,并于1960年探明的504矿区(白马洞矿区),是汞、铀、钼共生,并伴生多种稀有分散元素的重要大型矿区,且开阳县是放射性铀矿和中部地区汞矿资源产出分布最多的县市,也是可供开发钼矿的主产区。1957年西南地质局开展了对白马的地矿勘探,同年11月贵州省公安厅开办贵州省开阳县汞矿厂,1964年开阳汞矿厂更名国营761矿并改采稀有金属铀矿,同时兼采朱砂。最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的轴原料。
761矿最鼎盛时期”宝王宫“做为职工宿舍,所以在"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时得以幸免灭顶之灾。80年代随着矿产的枯竭,最后附近的几个矿洞全部封堵。761厂宣布解散,一直喧闹的宝王宫也渐渐沉寂下来,直至今天的荒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