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罗生门》这部电影是在高二,当时对于电影背后所要折射的内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领悟到,更多的是觉得影片中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修改事实,整部电影充满了黑暗又无情的色彩。本学期在影视作品鉴赏课上借老师在讲黑泽明的电影创作时播放《罗生门》,得以第二遍观看加之听老师对其中内容的讲解,我对《罗生门》这部电影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电影的叙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天灾、疾病连绵不断的平安朝。一个滂沱大雨之日,破烂的东京罗生门下,和尚﹑樵夫和农夫聚在一起躲雨时讲述了一件他们共同见到或听到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经过竹林,强盗见色起意,施计将丈夫捆绑,当其面将妻子强奸。故事的结果很清楚,丈夫死去,妻子被玷污后逃离,强盗被捕。随后被控杀害武士的盗贼多襄丸、武士之妻,召唤武士灵魂的女巫以及樵夫纷纷被传唤作证。然而故事的具体过程,每人却各执一端,在法官面前说法纷纭。
整部影片黑白色调、毫无雕琢的真实、人物场景的直白揭露、猝不及防的击中了每个人灵魂深处,镜头语言独到而大胆,演员表演真实又耐人寻味,看后令人感到非常震撼。
影片的开头,一个和尚和一个樵夫躲在“罗生门”里避雨,以满脸困惑的农夫和和尚囔囔着“不懂……我真不懂”开始,随着另一个人的加入,故事的悬疑感越来越深。到最后以和尚的“……亏得你,我相信人了”结束,发出这两声感叹的都是旁观者和尚,他同时也是所有供词的聆听者,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时代有信仰的宗教人士无疑是最后的诚实和良心,导演黑泽明让我们姑且相信这电影的尾巴有着最后的光明。而电影中三人用来避雨的巍峨矗立的罗生门原本应是文明的象征,如今在豪雨中残破衰败地担当弃置的场所,死尸、谎言、弃婴、转折都在这里集中,人类情感的私密在这里一览无余。
但故事从樵夫的叙述部分才真正开始。导演用了近三分钟的时长﹑16组镜头来拍摄樵夫进入森林的镜头,其中用了一组远镜头来拍摄樵夫的平行移动,并不断转换用摄影机对着阳光拍摄,而在拍摄影片多襄丸、真沙以及其丈夫的时候则多水平视角拍摄将三个人一同融入画面中,巧妙的构图,似是用第四人视角有意偷窥,这也是为了最后樵夫的真相做了前铺。影片通过“樵夫”和“和尚”分别回忆展开故事,穿插“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同一事件,不同情景再现,一方面,加深了整部影片的悬疑感,另一方面又加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使得整个故事主题得以深化。
如果说樵夫在影片中是一个看到别人自私一面之后反思自己自私行为的普通人形象。”樵夫“就好像是生活中的我们,批判着别人的恶,自己偶尔也会犯错,但是我们依旧心有善念,崇尚人性之美!
影片很有意思的一个设置就是整个案件的审问过程中,没有审判者这样一个角色出现,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实作为观众的我们就是这场审问的“审查官”。我们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判断着影片中的善与恶,影片之外,我们也以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审视着周围人的所作所为。然而又有几个人真的审视过反思过自己的行为?
比杀人更可怕的是谎言,比软弱更危险的是不承认,比黑暗更阴冷的是遮蔽的光明。从密林里到罗生门下,樵夫是唯一的第三视角,然而他也有过错需要掩饰,于是在法庭上他说的仅仅是少部分的事实,在农夫的逼问下采取默认,最终有所忏悔和直面。人性本善?本恶?都要关照自己一下。如何走出软弱和无力,是值得我们当下思考的。电影里说:“哪里有软弱,哪里就有谎言。”软弱在现实中的表现方式有许多种,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欲念、颜面、杀机、盲从,都是理性和人道的死敌,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说希望自己能够走出这迷雾。
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微风一阵一阵始终在吹,如同欲念无尽。而每个人心里面的那道阴暗的罗生门又是多久才放晴一次?这或许是黑泽明在影片里留下的又一个质问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