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军队中有一句顺口溜,叫做:“司号员动动嘴,千军万马跑断腿。”意思是司号兵是指挥员的“传声筒”,形象地说明了司号兵的重要地位。
带你识军号
军号是军队通信用的喇叭形音响通信工具,以规定的号谱和号音传递简短的命令、报告和识别敌我等。军号是由古代的“角”演变发展而来。古代军队中用来传达命令、进行联络的号角通常是用兽角做成的,故称角。后来角也用于各种仪仗,随着角被广泛使用,制角材料也改用轻易获得的竹木、皮革、铜角、螺角等,其形制也长短大小有别,以适应不同需要。
19世纪中叶,英国设计了盘绕两圈细管体的金属号,并定它为正式军号。近代以来,这种军号被各国军队普遍采用。现代的军号是用铜合金制造的,号音清脆、明亮、高昂,传播远。
军号的结构,由号嘴、号身、号碗、连接箍等部分组成,外形与乐队用的小号相似,但无活塞。军号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通信迅速,示知面广(600米-1500米)。主要用于传达命令、报告、报时以及敌我识别、发放警报等。在战斗中使用军号,还有一定的振奋己方士气、震撼和迷惑敌人的作用。在侵朝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回忆录》里,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号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战,这种精神战我们后来既熟悉,又头疼。”
军号又分为步号(步兵号)与马号(骑兵号)两种:步号(通称五音号)是我军司号人员常用的军号,共有7个音,但通常只能吹出并使用1、3、5和低音5、高音1等5个音,其中经常使用的是前4个音,音量宏大,音色嘹亮,吹奏起来很有战斗气势。但是不能完整地演奏歌曲或曲子。通过音调的高低、长短和节奏的变化,区别为不同的号谱。如:
马号(通称七音号),多用在骑兵部队中。它共有10个音,但常用7个音,其音色清脆而柔雅,音量亦很大。马号除吹一般日常号谱外,还可吹奏简单乐曲。不过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骑兵部队的缩减到几乎完全取消,马号基本上不再使用。
军号和号套
最早的号兵和司号兵的编制
中国最早的司号兵出现在清末,北洋新军引进洋式军号,每营编号兵24名。
我军最早的司号兵是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按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在连以上都编有号兵。红军时期我军司号兵的编设基本上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编制,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变化也不大。连编有司号兵,也称司号员;营编有司号班,设号目(班长);团和师编有司号排,设号长(排长)。司号兵最大编制为连,通常隶属于军以上(军、军团、方面军)司令机关,有些师司令部也有司号连。另外还有司号大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红军通信学校都曾设有司号大队,专门培训部队的司号员。
《西行漫记》封面红军号手是开国少将谢立全。
司号排通常隶属于通信连或通信营,如八路军总指挥部通信营下辖电台分队、电话连、步骑通信连、司号排,新四军军部通信连下辖司号排、徒步通信排、电话排。司号排也有隶属于特务连的,如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十二团特务连由5个排组成,分别是警卫排、侦察排、通信排、电话排和司号排。而司号连有的隶属于师(军)部通信营,有的直属司令部。
八路军当年用过的军号,现存于军事博物馆中。
每逢师、团举行阅兵式,全师、全团的司号兵都要集中起来,号长们带领上百名号兵列阵吹奏,其场面之壮观、旋律之齐整,与现在室内演奏的音乐会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百十把军号发出的雄壮之声,在方圆十里或几十里的山谷间、平原上回荡,成为军旅独特的一道亮丽景观。
罕见的红军号谱
军号号谱就是军号不同号目的乐谱,是军号发出正确指令的依据。
军号号谱分为战斗、勤务、名目和仪式几类。战斗号谱用于指挥战斗,勤务号谱用于起居作息,名目号谱用于表示部队单位或指挥员职务等,仪式号谱用于部队各种仪式活动。可以说号谱是“听得见的密码”,是部队生活的“镜子”。常用的军号约20种,如起床号、出操号、收操号、集合号、紧急集合号、上课号、下课号、休息号、开饭号、午睡号、午起号、晚点号、熄灯号、防空号、解除警报号、冲锋号等等。但全部军号远不止这些。
红军创建初期,部队沿用的是旧军队的号谱。由于号谱相同,敌我双方常常发生误会。1930年冬,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中国工农红军总部着手编写我军自己的号谱。1931年秋,红军总部正式颁发了新号谱。这年11月29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司号问题的通令》,要求红军各军团、各军的指挥员和司号员熟悉和掌握统一的号谱,以便全军的统一的号令行动。通令指出:
“一、军队使用号音,就是一种号令,不论平时战时,对于军队的集团行动,都用号音规定之。二、我红军的号谱,一向与白军相同。战争之际,在战场指挥军队,除用传令外,差不多完全用号音。可是号音一奏,彼此都知道,这种情形,是非常不利的。三、此次召集全军司号会议,在十天之内,定出各种新的号谱,即发各军,除另令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司号大队学生,按照新谱加紧训练外,希望各军团及各军各独立师负责指挥员,务督促所部对于司号人员,加意练习新谱,必须于三个月内(一九三二、二月底)完成,各部队各级指挥员,必须于每天午后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练习听新号音,以便于下次战争改用新谱时,可免除战场上指挥的困难。”
换用新号谱后,红军可根据敌人的号音掌握他们在战场上的新动向,而敌人对我军行动却摸不着头脑,军事主动权经常掌握在红军的手里。
在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福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如今珍藏着一件当年中央红军使用过的珍贵革命文物——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这本红军号谱为横式小32开本,内页20页对折成40页,用毛边纸黑油墨印制而成。封面上印有“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印”等文字。为保密起见,内页曲谱均采用五线谱(当时一般人不识五线谱),收集了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首长代号等曲谱340多首。仅行军号就有“靠左行进”、“靠右行进”、“停止前进”、“继续前进”、“成二路纵队”、“跑步前进”等等。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军用号谱内页
在战争年代,军队日常生活、训练、作战,基本都要靠号音指挥;从首长到新兵都必须对军号号谱熟记。新兵入伍后,都要进行背诵号谱的训练,什么是冲锋号?什么是集合号?什么是防空号?什么号是在叫连长?……军营的一日生活和训练、作战基本上要听号音指挥,上百个号谱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很难想象一个战士如果连起床、熄灯、吃饭、集合号都分不清,将是何等情形……
太行山上的司号员
军号不仅传达指令,还可用于联络。特别是在通讯手段不发达的年代,连队和上级进行联络可以通过吹号,用军号的语言进行通讯。比如,营部通过号声询问:一连你在哪里?连队司号员就要回复:我是一连。营部再发令:请迅速向我靠拢。军号的声音可以传出几里地远,在短距离范围内,部队通过军号进行指挥部署,指令既清晰又保密。另外,据一些书籍记载,部队还曾经使用军号吹出“呼唤连长到团部开会”等内容比较复杂的号谱。
这是一条“让少共国际师政委跑步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来”的号谱。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用号谱基本上沿袭了红军号谱。
解放战争初期华中军区陆军号谱
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陆军号谱(1947年11月)
1951年8月我军军乐号谱
中国人民志愿军号兵
70年代我军号谱保留107种
战争时期的我军号谱比较复杂,曾有几百种。以后实践中不断改进,主要是简化。如开饭号由原来的早饭、中饭、晚饭合并成一个。到上世纪70年代我军号谱共7类107种。
一、勤务号13种
起床、出操、收操、吃饭、上课、下课、午休、午休起、游戏、晚点名、熄灯、集合、紧急集合。
二、联络号11种
回问队名、知道、不知道、传号音、传不通、问:你在那里、答:在这里、注意号令、向我靠拢、普通问、普通答。
三、行动号10种
立正、稍息、跑步、返回、休息、预备、上车、下车、开工、收工。
四、名目号28种
1、2、3、4、5、6、7、8、9、0。
军、师、团、营、连、排、班、营长、营副、教导员、副教、连长、连副、指导员、副指、排长、排副、*号首长。
五、连队兵种号16种
号长、号目、号兵、警卫连、机枪连、侦察连、特务连、民兵、骑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铁道兵、空降兵、防化兵、机械化兵。
六、战斗命令号26种
前进、停止、冲锋、散开、靠拢、追击、退回阵地、发现敌人、与敌遭遇、反冲击、敌人退却、占领阵地、进入坑道、左、右、防空、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解除、要弹药、弹药已去、要求增援、增援已去、要担架、担架已去。
七、礼节号3种
升旗、降旗、敬礼。
60年代我军司号兵的英姿。
说到军号号谱,就想提一下电影《集结号》。我军军号中有集合号、紧急集合号、总集合号等,从未听说有“集结号”。按说导演当过兵,不会不知道,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凭空编造出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号来,据说用意是为了让名字更现代点。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司号兵雕塑
(作者系军史专家 徐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