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匠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玩玉的朋友都知道,在玉雕中,器皿是最考究工艺,最费料,因此也是最少见的。
↑↑↑ 碧玉莲花杯
在古代,玉器器皿只有权贵可以使用,工匠们除了在造型雕刻上极尽巧思,在工艺上也追求巧、活、薄的极致,为我们留下了惊艳不已的瑰宝。比如这件唐代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就是其中翘楚。
↑↑↑ 唐代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这件八曲长杯和同期出土的水晶长杯器型近似,以剔地阳工浅刻再加以浅刻阴线功勾勒为主要手法,令人惊叹的是,杯壁口沿最薄处只有0.5毫米。灯光照射下,胎薄透光,玲珑剔透。
这就是薄胎玉器,玉雕工艺中的鬼斧神工。
一、一个死忠粉影响的一个时代
薄胎器皿自唐代起,历经宋元明,由于工艺难度极高,成品率很低,虽有发展,但尚未盛行。
↑↑↑ 明·白玉花型杯
直到清代,由于乾隆皇帝非常喜爱薄胎玉器,专门成立“薄胎西蕃作”,招收苏州玉工制作薄胎器皿。此时玉雕在工艺上又吸收了痕都斯坦玉的特点,薄胎工艺日臻成熟。
↑↑↑ 清·青玉桃形碗
小课堂:
薄胎工艺学术上称为“痕都斯坦工艺”。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
痕都斯坦玉器很有地方文化特色,常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种宝石或玻璃,装饰花纹多为植物花叶,以茛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消磨技术,胎体透薄。
↑↑↑ 马进贵·白玉错金嵌宝壶
乾隆时期的薄胎玉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数量庞大,是玉器薄胎艺术的一次巅峰。只可惜他去世后,失去当权者的热捧,加之清朝国力衰退,薄胎工艺几近失传。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经北玉宗师潘秉衡大师之手再现和发展起来。
↑↑↑ 潘秉衡·白玉薄胎盖碗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薄胎玉器渐渐恢复制作,但也只是做些小件薄胎器件,如笔洗,粉盒,鼻烟壶等。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客商纷纷收藏薄胎器皿,苏作玉雕艺人们才磨拳擦掌,重操薄胎玉器工艺,重塑了薄胎玉器的辉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苏州的薄胎玉器制作技艺与日俱进,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
二、薄胎,到底有多薄?
乾隆曾作诗赞美薄胎玉器:“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极言其轻薄、精巧。
清朝时候薄胎工艺已臻成熟,对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两地的清代薄胎玉器胎壁的测量数据显示,这时候的薄胎玉器胎壁壁厚在1.0mm—1.5mm之间,1.0mm属于凤毛麟角。
而当代薄胎玉器则将“薄”字更进了一步。对最为优秀的苏州薄胎玉器进行数据统计,大多数厚度在0.5mm——1.0mm之间,最薄的0.5mm,大概相当于把玉器磨成5张纸那么厚。
乾隆诗中的“轻于举鸿毛”也不是太夸张的修辞,由于胎壁极薄,自重很轻,一些薄胎玉器甚至能漂浮在水面上,也得了“水上漂”的外号。
↑↑↑ 玉雕大师李克生制作的薄胎鼻烟壶
三、白的不要,青的要
虽然和田玉一直以白玉为贵,但制作薄胎器皿却一般不考虑白玉,多选择碧玉、青玉、青白玉。
选择碧玉和青玉是因为其结构致密、韧性好,不易崩口,此外产量大,更适合制作费料的器皿。制成薄胎玉器后,还能让玉色减退青色返白,倍显玉器的均匀、通透之美。
不选择白玉是因为一旦高白玉胎薄了,经光的折射反而显灰,和隆冬时的大雪显灰的道理一样。且白玉做薄后,产品往往失温润、显苍白。而青白玉制成薄胎,经光的折射反而更白,尽展素雅色泽、高雅气质。
制作器皿一般多用山料玉,用籽料制作炉瓶器皿,不仅相对而言比较困难,而且代价大。因此用籽料制作的炉瓶器皿类作品价格往往十分昂贵。
四、薄胎玉器的制作
一件薄胎玉器的诞生,要经过选料、设计、开料、开胚、掏膛、打磨六个步骤。
1、选料:选材要无绺无裂,纯净细腻,紧密坚韧。
2、设计:设计器皿的造型须根据玉色、玉质而定。设计薄胎玉瓶时,要考虑玉色的深浅。青玉越近白色,胎体则要越厚,深色的青玉的胎体则要薄一些。
3、开料:原料选好后,要把多余的地方切割掉。
4、开坯:材料切好后,便进行开胚,也就是做出器皿的大致形状。器皿出胚需要工整对称,严丝合缝,成对、成套的作品,则需要同时制作,盖子要可以互换。
5、雕花:薄胎玉器以简约、稳重为美,玉器一色通透,从内壁可看见外壁浮雕的花纹,尽显优雅精巧。薄胎器上的花纹通常以柔美的花草、规整的边饰为主,通过各种技法,做出纹饰飘逸的感觉。
6、掏膛:掏膛是薄胎器皿制作中最重要的一步。一般的做法是待器身、器盖的外型确定之后,才开始打钻掏膛,并逐渐掏空,一些带盖的玉雕器皿,在器盖外型做完,子口确定好后,即要进入掏膛工序。
↑↑↑ 古代匠人掏膛图
掏膛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掏坨逐渐砂磨,但膛中的玉料就无法再次使用;二是用“砂钻掏膛”的办法,钻膛取芯,将膛芯的管状玉料取出。
砂钻掏膛工艺可以充分保留膛内的玉料,提高玉料的利用率。膛内掏出的玉料,有些直径尺寸和玉料材质符合要求的,可制作手镯,也可以制作独立的摆设把玩件。
有些大型的器皿作品,如大香炉、薰炉等,掏出的玉料还可以用在其本身的作品上,这就是充分利用玉料,“小料大做”的套料技术。
小故事:
说到套料技术,就不得不提潘秉衡大师。
1930年的一天,一个玉商拿来一块一尺见方、重200多斤的高品碧玉,要潘秉衡做出一个方形玉罍、四个茶罐、四个花觚,共九件。18岁的潘秉衡第一次大胆采用“套料取材”方法,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九件,还多做了一个花瓶。
这件事轰动了北京玉界,也让套料取材技术为人所知、所用。
说回薄胎玉器的掏膛,这可是个既考验技术又考验心理素质的活儿,玉雕工匠们不但要技艺高超,还要心如止水,稍有分神便很容易破坏器身,前功尽弃。即使老师傅制作,十有四五也常掏膛失败。
6、打磨:打磨也是薄胎玉器制作的关键工艺之一。由于薄胎玉器大多花纹繁复、柔美,打磨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稍有差错,胎体容易打穿,花纹容易打模糊。
盘碗杯类开口的器皿用油石先粗后细反复打磨,而壶、瓶之类的作品,则是在瓶内逐步灌入不同粗细的金刚砂,通过高速转动让砂撞击瓶壁,反复打磨抛光。
经过打磨后的薄胎器皿,就会呈现出晶莹通透,圆润光滑的艺术效果。
五、怎么判断薄胎玉器的好坏
潘秉衡大师认为,“玉薄胎”与“瓷薄胎”不同:瓷薄胎是“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而玉薄胎则是“明如水、声如磬、万里无云”。
鉴赏薄胎玉器时,可以把握“精、细、巧、飘”四个原则。
1、精:胎壁厚薄恰到好处,不宜太厚,厚了显得笨重,也不是越薄越好,薄得没有了玉的质感就过了。厚薄度要与玉质、玉色、造型和雕花的特征相协调。
2、细:膛壁厚薄均匀,胎体不留死角,外部的造型形状要与内部膛壁基本相同。
3、巧:造型秀美、典雅、轻盈。
4、飘:器外的雕花线条流畅,底板平整,纹饰飘逸,给人以轻盈不繁重之感。
推荐阅读:
三分原料七分雕,3分钟告诉你工费100000元的玉雕究竟贵在哪
揭秘 | 传承2000年,至今依然纯手工的“链子活”的制作全过程
J先生说:
薄胎工艺是中国玉雕技艺的骄傲,放眼世界,它都是雕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但由于工艺难度大,失败率高,制作薄胎器皿的过程就是挑战极限的过程,加工时候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敢做薄胎玉器的玉雕师寥寥无几。
但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玉雕工匠们,一直在追求极致和突破,才一次次把濒临失传的薄胎绝技拉回到人们眼前,让我们欣赏到这鬼斧神工,极致之美。
所谓匠心,莫过于是。
来珠宝匠,花明白的钱,买真的好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