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时值清明时节,谨以此文悼念为中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而奉献终生的老一辈检验泰斗!
检验能有今天蓬勃发展,离不开前辈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奠定的坚实基础。年轻一辈的检验人更不能数典忘祖,而是继承先辈们开拓进取的遗志,发扬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多聆听老一辈检验人当年的故事。作为年轻一辈的检验人,坚守自己的岗位,对每一份样本的负责,加大对国外垄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才是我们报答先辈们的最好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有3位检验医学界的大师离开我们,他们是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第三届编委会主编陶其敏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倪赞明教授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第一、二届副主编陶义训教授。
![]()
陶其敏教授
陶其敏教授一生致力于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是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的先驱,研制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是中国病毒性肝炎检验的奠基人,研发了中国第一套乙肝和丙肝的诊断试剂;也是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原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室)的创始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陶教授带领团队书写了多项中国肝病研究的第一。曾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首任所长、名誉所长,也是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检验医学事业的缔造者之一;并先后荣获五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十余次省部级奖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女医师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极高影响力。
![]()
倪赞明教授
倪赞明教授曾经担任上海医科大学检验系副主任、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主任、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委员会顾问。
倪赞明教授是我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检验医学发展进步的引领人之一,也是上海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参与编写十余种本专业书籍,如《实用临床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分别担任书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1958年曾研制成无损伤检验的“天青兰甲无管分析树脂”(转让信谊药厂生产)。1985年“血清胆红素测定推荐方法以及胆红素标准品的研究”获得四川省卫生厅协作成果三等奖。1986年“凝血活酶试剂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80年代在科主任任职期间带领科室人员获试制国内第一台全自动SF-6生化分析仪,获得上海科委协作成果三等奖,和“20例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鉴定”获得卫生部协作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在担任检验科主任期间,创办了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点,从198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生。
![]()
陶义训教授
陶义训教授是我国著名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专家、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检验系教授,从事检验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1951年以来,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系从事血浆蛋白免疫化学及血吸虫病的研究工作,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纸上电泳和免疫电泳方法。1985年参加筹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并兼任系副主任,1990年成立了上海市科委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任副主任;是上海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首先研制成功乙型肝炎标志表面抗原、抗表面抗原、e抗原、抗e抗原抗体和抗核心抗原抗体等5种酶免疫诊断试剂。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3名。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参加编写《实用临床检验》、《法汉词典》、《英汉大词典》、主编《临床生化检验》上下册、《临床免疫学检验》上下册、《现代医学检验仪器导论》等学术著作,其主编的《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获国家优秀教材和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并评为“国家九五重点教材”。

除了以上三位前辈,还有那些虽已仙逝,但值得吾辈检验人深深记住的检验大师们:
![]()
周之德教授
周之德教授自幼家境贫寒,正逢抗战时期报名参军,怕不能被选中,还隐瞒了10多岁年龄。1944年毕业于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试验所检验站副站长、上海市医学化验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上海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周之德教授组织编写了一本从实用角度出发,相对统一的临床医学检验操作手册(操作规程)。全书共125万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结合我国实际,符合我国当时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对检验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起了铺路的历史性作用,乃至在检验医学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上海医学检验界对全国作出的贡献之一。当时定价为人民币7.3元。因为全国广大的检验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参阅,所以称其为“七块三”,在同行中无不知晓。
![]()
叶应妩教授
叶应妩教授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叶教授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义无反顾奔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叶应妩教授作为反细菌战争专家,从事细菌检测和鉴定工作。叶教授一生都奉献给我国的检验医学事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创始人、第一届主任委员,时任北京医院检验科主任,卫生部临检中心创始人,是她引导我们开始室内质控,是她带领我们走出国门,邀请国外检验专家来华传授检验新知识新理念,也是她向教育部、卫生部建议成立检验系培养高人才,她是我国第一位博导,她还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版、2版、3版的主编,获得过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
![]()
王淑娟教授
王淑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实验诊断学和医学教育家,她曾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北京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淑娟教授还是建立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和临床检验与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的带头人,同时王教授积极参加社会办学,最大限度地普及了检验学科知识。王教授曾说过:“检验科与临床科室间亲密通气,才有利于提高检验水平和医疗质量,最终让患者受益。”
![]()
朱忠勇教授
朱忠勇教授1945年参加新四军,在苏中军区卫生学校学习。
朱忠勇教授没有机会读大学,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工作岗位上坚持自学,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动乱期间,读书学习成为朱教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朱教授博览群书,医学科学领域,涉猎极广,被誉为“活字典”。在血液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临床相关知识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朱忠勇教授先后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工作,荣立二等功。朱忠勇教授是我国著名实验诊断学专家和学术(学科)带头人,也是江苏省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
孔宪涛教授
孔宪涛教授是著名临床免疫检验学家,我国临床免疫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文职中将,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实验诊断科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东野战军第三后方医院统计员、山东军区第三军医院化验员。1962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后任该校讲师、副教授、教授。1975年至1984年,孔教授在国内先后发现免疫球蛋白轻链病、γ重链病、μ重链病、d重链病、IgA半分子病。著有《临床免疫学技术》、《临床实验诊断》等。孔教授曾任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检验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检验杂志、中华血液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免疫杂志等核心期刊主编、编委。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后优秀党员、全军 伯乐奖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军队大奖近二十项 ,军队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多项、数十年来共撰写论文近400余篇,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共计140多名。
![]()
陈缃教授
陈缃教授1946年毕业于原中大医学院,任职中大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1951年赴东北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1952年回西南医院任检验科主任。1974年主持编写了《临床检验操作手册》,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恢复医学研究生制度后,在国内较早招收医学实验诊断硕士研究生7名。为我国检验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康格非教授
康格非教授是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培养多层次高级实验室医学人才,力推国内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推动建立医院各级检验医师岗位制度和相应职责,是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为重庆医科大学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任全国高等检验医学教育校际协会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教育学会检验医学学组组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首届及第二届高等检验医学教材编审委员,《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教育》等杂志主编、副主编、名誉主编。编著有《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医学检验名词解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与病例分析》等。研究方向为细胞损伤的分子生化机制及抗损害,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
唐文淦教授
唐文淦教授,1937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1958年响应建设重庆医学院号召,毅然举家自愿来渝落户。为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检验科的建立、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曾经担任重庆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是重庆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
李林教授
李林教授1938年参加革命,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自1941年从事临床检验工作以来,曾发表数篇有关临床检验的论文,并举办检验培训班。1964年在协和检验科组织科研小组,成功研制成12中快速检验试纸。重视并支持科内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和检验工作的发展。1979年与美国成立中美合作化验室,引进及建立了新技术、新项目,提高了医疗科研水平,培养了技术骨干,为推动检验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赵国瑞教授
赵国瑞教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随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研究所进修学习。赵教授是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组建的带头人,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的建成,为甘肃检验医学实验室的建设树立了典范。
赵国瑞教授先后发表各类医学专业论文60余篇,6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科委和卫生厅奖励。《兰州地区181例正常新生儿血象研究》《兰州地区759例新生儿和儿童HbA2及HbF正常值调查》两个关于新生儿的专题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省内空白,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赵国瑞教授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对冠心病发生有预测价值的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实验室测定方法》。
![]()
吴果诚教授
吴果诚教授1947年至杭州参与筹建国立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吴教授是浙医医院检验科的创建者,也是浙江省检验医学事业的开创者。
吴教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检验医学事业,重视学科建设,尤其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在那个专业人才、专业书籍极其匮乏的年代,他自编讲义和教材,开设培训班,招募学员,培养检验专业人员。
![]()
徐功元教授
徐功元教授195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医疗系。通过走访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基层医院,和一线医务工作者深入交流,收集并总结有关检验医学的具体实践和操作经验,1964年,饱含徐功元心血的《临床检验手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影响了整整一代检验人,一度成为广大检验医学工作者的必备书,为我国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81年组织上将他从地处西北的甘肃省人民医院抽调到卫生部北京医院,协助叶应妩教授筹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工作。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于1982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叶应妩教授代表组织真诚希望他留在北京工作,徐功元谢绝挽留,毅然回到了他为之奋斗了近30年的大西北,他深深地知道,刚刚起步的甘肃检验医学事业更需要他。徐教授是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的创始人和甘肃省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远离家乡的陇原大地走上了治学行医的道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检验医学事业。1984年6月23日,徐功元教授在金城兰州病逝,终年54岁。生而为英,死而为灵,遵照他的遗愿,后人们把他的骨灰埋在了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门前的小树林。
这里仅列出了一小部分已离开了我们的检验前辈们,也许对年轻的我们而言,很多检验前辈的名字仅是经常在教材或文献里看到的名字,但他们倾尽他们的一生为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明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奠先辈的日子,也是怀念和感恩逝去先人的日子。
正是因为检验界这些前辈们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才奠定了今天检验医学蓬勃发展的基础;
正是他们的潜心治学,将智慧和经验积累成书,造福了世世代代的检验人;
正是他们的努力栽培和无私奉献,才有了现在无数优秀的检验大师。
更重要的是,吾辈检验人,应该更好地了解检验界的发展历史,将前辈们的检验精神传承下去,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清明节,让我们一起好好怀念检验医学界已逝去的前辈们吧,感谢他们对检验医学做出的贡献,感谢他们对检验人的栽培,感谢他们所付出的一切,造福了后人!
德重如山,寸草春晖难报德,
恩深似海,寒风腊月痛思恩。
撰稿:陈玮嘉 &笪文武 排版:徐少卿 审校:方琪
《检验医学那些事儿》长期征文中,最高支付稿费2400元!(点击查看)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丨投稿:labweb@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