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系列战机从诞生以来就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是我国空军的重要武器装备。自建国以来,我国通过引进、仿制、自主研制等方法研发生产出几十种歼系战机。
歼教1教练机
歼教1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1958年自行研制成功的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
歼教-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和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因而在新中国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歼教-1教练机只制造了3架,用于全机静力试验和试飞。后来,因中国空军飞行员训练体制调整,没有继续研发、导致项目中止。
歼-2(J-2)战斗机
歼-2是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主力机型。米格-15的教练型乌米格-15和中国用引进的米格-15自行改装的教练机被称为歼教-2(JJ-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朝鲜战争空战中面对美国空军的现实威胁,中国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从1950年10月开始,我国陆续从苏联引进米格-15战斗机,并自主仿制的米格-15的中国机型:歼-2。
歼-3、歼-4
是中国朝鲜战争期间从苏联引进的米格-9的改型,是实验品,未批量生产过。
歼-5
歼-5参照苏联米格-17φ(米格-17F)型战斗机研制,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歼-5飞机全金属结构,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装配中国仿制“涡喷-5”型发动机[1] 。
歼-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后来在歼-5的基础上,成都飞机厂研制歼-5甲和歼教-5飞机,分别于1964年11月和1966年试飞成功[2] 。
歼-5的研制装备,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成批生产喷气战斗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
歼-6
歼-6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工业公司研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歼-6是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制空战斗机,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到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5205架 。
歼-6是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中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各次实战中,歼-6共击落20多架各型飞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击落。2010年6月12日歼-6战斗机正式退出中国空军装备序列。
歼7
歼-7战斗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后转产至成都飞机制造厂和贵州飞机制造厂)制造的单座单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歼-7是仿制的苏联米格-21Ф-13型。
歼-7是中国研发的第一种两倍音速喷气战斗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场前线制空权,也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属于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歼-7的技术特点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轻小灵活的特点,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1] 。歼-7战斗机曾批量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 。
歼-8
歼-8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歼击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主力战斗机种之一,现正逐步退役,被歼-10和歼-11所取代。
中国空军从2011年开始退役部分老旧的歼-8战斗机。截止2011年,在中国空军及海军航空兵中,仍在服役的各型歼-8战斗机约300架。
歼-8Ⅱ
歼-8Ⅱ歼击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简称:沈飞)研发的歼-8改进型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Ⅱ战斗机摒弃了机头进气的气动外形。
1984年6月12日,歼-8Ⅱ原型机首飞成功。1988年3月18日该机设计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歼-8Ⅱ具有发射超视距空空导弹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歼-9 型截击机(仿米格-23改)
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主要以苏制图-22M“逆火”和美 B-1B 超音速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主要任务为国土防空以轰炸机为主要目标进行截击。是我国继歼-8自行研制生产之后又自行设计的战斗机,但因当时中国技术落后,耗资巨大及工程量大而被迫停留在设计图纸上。该机从1964年提出设想,至1980年全面停止历时16年。中间国民经济转向,研制工作停止。
歼-10
歼-10战斗机,是中国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自主研制的单座单发第四代战斗机。该机采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鸭式气动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优势战斗机。中国空军赋予其编号为歼-10,对外称J-10或称F-10。
200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4师132团第一批装备歼-10。
歼-10B
歼-10B,是中国第四代歼-10的改进型战斗机,为单座、单发、多用途、配备先进机载设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先进战斗机。
歼-10B修改了机身和航空电子设备。2004年5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的成都飞机公司(CAC)开始发展歼-10战斗机改型。
2014年11月,歼-10B战斗机进入量产阶段,部分完成试飞的歼-10B战斗机也已经刷涂中国空军涂装准备服役 。
歼-11
歼-11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俄罗斯专利及授权的苏-27SK(苏-27的外销版)的国产组装飞机,属于第四代战斗机。
歼-11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建立生产线,俄罗斯供应主要零件与系统,建立生产与组装能力。后续仿制衍生机型有歼-11B、歼-11BH和歼-11D。
歼-11系列主要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
歼-12
1978年2月,在清理新机研制型号和调整装备体制时,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决定歼-12不列入装备体制,停止研制 。
歼-13
歼-13战斗机,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战斗机设计方案。
歼-13战斗机采用上单翼双发单座设计,其设计思想酝酿于1971年底。根据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技术研究院(代号:六院)的指示,由沈阳飞机设计所(代号:601所)着手研究下一代歼击机方案。601所根据中国空军主力歼击机歼-6已经落后的情况,认为应研制接替歼-6的空战歼击机,作为80年代的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
歼-13的研制并未完成,最后因各种原因而中止。
歼-14
歼-14战斗机是中国第五代战斗机,是中国对俄罗斯米格1.44的逆向研究版本,使用内部弹仓降低雷达反射,提高隐形。但是,J-14更有可能是成都飞机厂基于强-6设计的,用来同沈阳J-13和成都J-10竞标解放军第三代战斗机的方案。
实际上歼-14的机号悬空,亦从来无任何确切证据证明歼-14的计划或者其战斗机实体存在。
歼-15
歼-15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
歼-15研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承担。歼-15在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按西方划分即三代半战斗机)。
歼-15是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主要装备于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上
歼-15在外形上与俄制苏-33非常相似,但歼-15融合了歼-11B的技术。在歼-11的基础上新增鸭翼、配装2台大推力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 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歼-15舰载战斗机在海军辽宁舰渤海某海域进行舰机融合训练,飞行员驾机完成触舰复飞、阻拦着舰等多个课目训练。
歼-16
歼-16(英文:J-16),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基于歼11系列发展而来的新型第四代多用途双座双发歼击轰炸机。该机外形参考机型为俄式苏-30MKK歼击轰炸机。2013年初中国正式公开该战机。2017年7月30日,在《沙场点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全景纪实》中首次展示。
歼-16不是一款隐身战机,其气动外形和苏27基本一致。
歼-17(图片为苏-34(歼-17的仿制对象))
是为网络流传中国新一代的战斗轰炸机,被外国媒体多次报道,许多国外媒体猜测歼-17是中国对俄罗斯苏-34的逆向研究版本,使用内部弹仓降低雷达反射,提高隐形。
实际上歼-17的机号悬空,亦从来无任何证据证明歼-17的计划或者其战斗机实体存在。只有1998年中国在珠海航展上发布视频里面出现了相似于苏-34的风洞模型实验视频。
歼-18(图片歼18为假想图)
歼-18战斗机是指网络流传中国沈阳飞机公司研制的新一代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曾被外国媒体多次报道。实际上从来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明歼-18的计划或者其战斗机实体存在。
歼-20
歼-20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一款单座双发动机并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
歼-20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中国第四代战斗机,于1997年美国第五代战斗机F22猛禽首飞的同年正式立项,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奋发努力和国家的大力支持,首架技术工程验证机于2009年制造成功,并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黄田坝军用机场实现首飞。
2017年11月10日,空军发言人表示,歼-20 列装部队后,已经开展编队训练。
2018年2月9日,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苏-35
苏霍伊苏-35(英语:Sukhoi Su-35,俄语:КБ Сухой Су-35)战斗机,北约代号“侧卫-E”或“超侧卫”(Flanker-E、Super Flanker)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2014年2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空军总司令邦达列夫、苏霍伊公司总裁波戈相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厂参加向俄空军交付12架量产型苏-35S战斗机的正式仪式。这批战斗机编入东部军区第3空防司令部第303近卫混成航空兵师第23歼击航空兵团第1大队,部署在中国东北当面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捷姆吉机场。
2018年2月,空军苏-35战机飞赴南海参加联合战斗巡航任务。
(全文完)
本文均为梓兴原创,转载请先与梓兴联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