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浙音声歌系青年歌唱家金瑶。
由于中国本身具有的民族多样性,又经历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中国的民歌艺术已经趋于高度完善化,其音乐语言丰富多变,唱法独特,自成体系。这种传统的民歌大多来自于民间的集体创作,口口相传,语言朴实凝练,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一、新民歌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末,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的文艺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民歌艺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歌艺术急需一场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推动下,开展了收集各地民歌的运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歌颂中央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种脱胎于传统民歌的音乐体裁诞生了,并被命名为新民歌。新民歌运动开始之后,一大批歌颂党和国家的优秀歌曲开始涌现。
文革期间,新民歌艺术的发展陷入了逆境,民歌艺术被挂上了“四旧”的牌子开始批斗,这期间新民歌的发展一度停滞,之前搜集到的大量民歌材料也遭到了焚毁。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民歌艺术与流行音乐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随着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民歌也如雨后春笋般重新获得了生机,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的新民歌又一次出现在了历史舞台。
二、新民歌的音乐语言特征
1、新民歌的创作
新民歌其本身的定义就是为了与传统的民歌相区分,但是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新民歌,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否则无法将其定义为民歌,而新民歌最明显区别于传统民歌的地方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相对于传统民歌而言,新民歌多借鉴了现代的作曲、编曲技法,在保留民歌原始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加灵活多变的节奏,更丰富的和声音响,配器上也多采用色彩更鲜明的电声乐器。再结合区别于以往的演唱技巧和现代的灯光、舞美技术,为这种古老的艺术重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民歌的创作素材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用新的创作技法改编传统民歌如《兰花花》《壮乡美》等,另一种可以是围绕民歌风格进行新的创作如《家乡美》等。主题思想上可以是童谣、情歌、劳动歌曲等,可以反映小到生活情趣,大到社会变革的一系列主题,取材十分广泛。
传统民歌由于大多都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较为简单,导致其原本结构较为松散,传播形式又多是口口相传,缺乏准确性和逻辑性。新民歌改编传统民歌时,多是在保留其原有主题素材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发展,借鉴西方音乐的曲式学对其进行逻辑化的结构整合,使原本松散的结构变得严谨而贴切,增强了民歌本身的逻辑性。
谱例1:
从音阶材料的组织上来讲,由于汉语本身的语调特征,中国传统民歌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征,方言化程度很高,这种方言音节与音阶材料的拟合是整理和改良传统民歌的一个难点。
谱例2:
大多数传统民歌更加重视旋律本身横向的发展,缺少纵向上和声的概念,造成了其音响效果较为单一的特点。在新民歌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借鉴了西方的和声体系,结合民族调式原有的音阶素材,进行了和声化、复调化的创新改良,既保留了原有的音乐风格,又丰富了纵向上的音响效果。
谱例3:
谱例4:
2、新民歌的表现形式
新民歌表现形式上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演唱技巧和风格的转变,相对于传统民歌而言,演唱者对于新民歌的处理方法可以不仅仅是中规中矩的学院流派,表演者更可以就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加以分析,使用适合艺术作品本身的方法来表现。随着听众鉴赏音乐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民歌唱法,人们越来越喜欢宽广、强有力的声线,因此,歌手在新民歌中加入了美声的唱法,一些有经验的歌手,甚至加入了通俗唱法中的“气声”,使歌曲听起来更温婉柔和,这些手段都赋予了民歌新的意蕴。
区别于传统的编曲和配器方法,新民歌的伴奏形式也有不同方面的创新。人声伴唱在新民歌中是一种新兴的表现形式,伴唱旋律可以作为和声,使声音更厚实更有力度,也可以作为一段单独的旋律出现,大多是极具民族风的原生态式伴唱。另外,电声乐队在新民歌音乐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民族乐器加电声乐队的新组合代替了单一的传统管弦乐队,在这样的组合下,新民歌更具有流行性和世界性,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新时代音乐制作人的智慧,中国风的乐曲得以走向世界,为更多人所了解接受和喜爱。
除了听觉效果的提高,视觉表现力的发展也是新民歌所具有的一大特点。在舞台上,灯光承担了配合表演者的重要任务,其颜色烘托了不同的感情氛围,或忧郁深沉,或明亮热情。灯光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准确的时间,精准的打到演员身上,这是观众感受情绪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一项条件。舞台美术也是另一重要的表现形式,这是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舞美的运用创造了性格鲜明的角色,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加上视频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提高,新材料、大屏幕为观众展现了有“艺术包装”的舞台。
三、新民歌创新价值的延伸
新民歌这种艺术形式归根究底是在原有的民歌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延展,这种改良的价值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保护与发扬。
传统民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见证了数千年的社会变革,沧海桑田,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形式,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性色彩,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保护与传承是非常必要的。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不同的民族所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音乐风格也更是各不相同,经过了几千年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色彩丰富特点鲜明的民歌艺术。民歌艺术是一块巨大的调色板,每一个民族的每一种色彩都是值得保留与发展的。但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再加上社会经济和人民意识形态的快速发展,音乐全球化的深刻影响,这就决定了保护传统民歌艺术的手段必须是对其进行现代化加工。这种现代化的加工与处理能够做到既保护了原有的传统民歌不被社会的发展进步所淘汰,又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更容易被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所接受。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文化产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音乐艺术的主要传播方式也从原来的口口相传变成了现代的多媒体传播形式,这种商品化的传播形式就要求音乐本身符合商品市场的要求。所以说从另一方面来讲,进行民歌创新也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新民歌针对于市场所进行的这种改良,不仅能以一种竞争的形式提升音乐产品本身的质量,更能发扬这种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十分需要新民歌音乐人所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商业化的运营只是保护推广民歌艺术的一种手段,而并非民歌艺术的全部价值所在,民歌艺术本身的艺术价值远远高于其商业价值,功利性过强的纯商业行为是一种本末倒置,不值得提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当今时代的通讯技术、交通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标准,而民族音乐正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艺术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无疑承担着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历史重任,而传统的民歌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但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与西方音乐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完善的作曲技法相比,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提升民歌艺术世界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发挥中华民族音乐的包容性特点,借鉴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与表现形式,保留民歌本身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融合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被动的文化入侵,并能够更好的将民歌艺术推出国门。新民歌的这种主动的创新不但保留了传统民歌本身的艺术特征,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完成了吐故纳新的过程。
四、结语
新民歌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产物。从艺术学上来讲,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民歌艺术,它作为一个先例,成功的完成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从而达到了保护传统艺术形式的目的。但是中国目前还有非常多的濒危民歌没有得到保护与传承,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如今的强烈文化冲击下并不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采取发展的手段来达到保护的目的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肯定新民歌艺术在艺术领域所达成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创新的重要性。历史在发展,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
参考文献:
《从音乐存在方式看“新民歌”》陈东
《新民歌的特点及文化属性解析》张译文
《也谈“新民歌”》郭小刚
《浅析传统民歌的改编》杨雯
作者:金瑶 单位: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