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课程原视频来自网易公开课,名称为《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哲学概论》,原视频网址:http://open.163.com/movie/2017/7/D/0/MCNO4KGPE_MCNVTBDD0.html
讲师简介:王荣麟,国立台湾大学专任教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哲学博士。
编者按:
我们之前探讨“我是否能认知外在世界”,其中探讨的外在事物都是物理事物,本节课开始我们将探讨外在的精神事物,“你能够认知他人的心灵吗?”
为了探讨这个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我”,什么是“心灵”,这两个问题将成为本节课程的主题。
课程内容:我们能够认知他人的心灵吗?
1.“我”字指代什么
日常中常常用到“我”字,可以做一个实验:现在开始说话不可以带“我”字,你会发现话很难讲。“我”可以指自己的身体、大脑、心灵等很多东西,那么下面五句话中的“我”字代表的是什么呢?
“我身高175cm”; “我推开窗门,迎向风中的一个早晨”;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的爱我”; “在海边,有一粒沙吹进了我的眼睛里,我没有把它取出来,为的是让我每天都能够看到海,可是,我哭了”。
我们在谈到自己的时候,有时明明白白就是指我的身体,比如“我的身高”,可是似乎“我的身体”并不等于“我”,比较正确的说法是“我有一个身体”而非“我是一个身体”。而且有时候说的“我”一点也不关系到我的身体哦,比如“我在想着巴黎”,并不意味着我的身体或大脑在想着巴黎,我的大脑并不是那个正在进行思考的东西,虽然当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不能没有我的大脑。
当我在思考、犹豫、做梦、希望、相信的时候,似乎不是我的身体或我身体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在做这些事,所以如果所谓的“我”并不是指我的身体或大脑,那么似乎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指心灵。
但什么是一个心灵呢?
我能够知道“我有一个心灵”吗?我应该说“我有一个心灵”,还是应该说“我就是心灵”?
那我能知道“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的心灵吗”?
2.心灵是什么
什么是心灵呢?
我是一个心灵,然后碰巧刚好跟一个身体结合在一起,是这样吗?以至于将来就算我死了之后身体腐坏了,我的心灵仍然会存活下来?
这和奥古斯汀的想法很像。奥古斯汀是一位专门研究心灵的哲学家,也是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学家,曾经当过主教。
基督教里有一个很奇妙的道理叫“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耶稣)、圣灵是三个不同的人,但又是同一个”,奥古斯汀一直想不通,这不相当于说“一等于三”么?后来奥古斯汀提出了“我”与“灵魂”的关系,他说,“我呢,是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和身体链在一起,直到死亡来临时这个锁链才解开,那时候就不再受到身体的束缚。”于是“三位一体”也得到了解释。
如果是这样,那么灵魂和心灵又一样吗?差别就只在“灵魂是不朽的”这样子吗?我是否可以承认“我有一个心灵”,却又否认“我有一个灵魂”呢?
有些哲学家(比如唯物主义者)就会说,存在的就只是物体,心灵不可能独立于身体之外而存在,就算有所谓的心灵,这些心灵也只是物质活动的结果。
而有些哲学家认为“我就是心灵”,比如第一次课中提到的笛卡尔,他在怀疑了外在世界和自己的身体是否存在以后,他肯定“那个正在进行怀疑的思想——我——存在。”,所以笛卡尔才提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中的“我”就是指心灵。
最后,我们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我思故我在”。如果你是第一节课中提到的那个桶中大脑,那么“我以为我现在正在走路,事实上我没有”这句话是成立的。现在考虑一下,“我以为我在怀疑我是不是一个桶中大脑,可是我没有”这件事可以成立吗?这个说不通。笛卡尔把“我怀疑、我正在好奇”这些所有第一人称的心理活动都当做思想,所以“我正在思考:我是不是在思考”得到的答案只能是“我确实在思考”,不容置疑,即使我只是一个桶中大脑。因为“我思”不容怀疑,所以有一个作为思考主体的“我”存在,也不容置疑。作为思想的主体,只能推知“作为心灵的我是存在的”,而不能知道身体是否存在。
虽然我按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掌握到“我有一个心灵存在”,但是我却不能以“我思故我在”掌握到他人也有心灵存在啊?这个问题会在下一节课程中尝试解决。
编者有话说
笛卡尔认为思考的主体是“心灵”,所以“我”是指我的心灵。可是按照我们一贯持有的唯物主义观点,心灵和身体真的能分开么?我们知道身体的一些机能是不受意志控制的,比如免疫反应,又比如情绪。我们快乐或难过,并不是我们的意识要求自己“快乐一下、难过一下”才产生的;情绪的产生是和激素相关的,比如实验证明给人注射肾上腺素,被试者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把反应解释为愤怒或欣快。而情绪作为我们认知的内容、行动的动力、判断的依据,影响着思考的进程和方向。情绪会影响到思考,也就是说身体会影响到心灵。
所以,应该可以说没有不受情绪影响的冷静判断,总有某种情绪作为判断的支撑。比如十分想玩耍但最后还是决定去写作业的孩子,他的判断或许是“写完作业再玩耍,这样两者都能兼顾”,这个判断的确是思考得出的最优选择,但是何为优劣呢?追问到最后,恐怕是得到最大收益的满足感给出了“何为优劣”的判断依据。
不是常常有这样的时候吗: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就是不想去做。这时或许应该追其根源,找出支持“不去做”的情绪,只有这样的情绪被疏通了,我们的意志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