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争之世,那个年代的君王,如同在“逆水”之中“行船”,要么任用贤才,发奋图强,成就一番霸业;要么就是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度日,最终被强盛起来的国家所吞并,最终国破家亡!大争之世,争的是土地,真的是人口,然而最根本的争的还是人才!
那个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卫鞅,他崇尚法家,学成了一身经世致用的法家之学,他有治国兴邦的宏伟大志,然而自己的国家君王昏庸无能,朝野暗淡无光,于是他到国外寻找机会,最终他选择了魏国!
魏国是当时中原各国之中第一个实施变法的国家,魏文侯任用法家大才李俚实施变法,革弊鼎新,魏国呈现出来一番新气象,内有西门豹治国明政,外有大将军吴起开疆拓土,魏国霸业兴盛一时,卫鞅慕名而至,拜到了丞相公叔痤的门下,他希望能通过公叔痤的引荐,得到君王的任用,进而一展平生所学,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丞相公叔痤很快也发现了卫鞅的才华,但是公叔痤也被他的大才给吓到了,开始不敢推荐他,怕他受到魏王的重用后威胁到自己的丞相之位,所以一直拖着不举荐卫鞅。直到公叔痤死的时候,他才愿意将卫鞅这个才华远胜自己的学生举荐给魏国。
然而,此时贤明的魏文侯已经死去,上位的魏武侯虽然算不得昏庸,但是和明君更是相去甚远!公叔痤临死之前,魏武侯问他:“丞相之后谁能继承你的相位?”公叔痤已经要死了,也不怕卫鞅威胁自己地位了,出于效忠君王的考虑,公叔痤终于举荐了学生卫鞅,他对魏武侯说:“我有个学生——卫鞅,很有才华,很适合做丞相,大王可以让他来接替我!”,然而,魏武侯是个门第观念很重的人,他看不起寒门弟子,只看重身份高贵的人,对于公叔痤举荐的寒门学生卫鞅,他不屑一顾,就站在那里沉默不语!
公叔痤也了解魏武侯的为人,知道他不会任用自己的寒门学生卫鞅,所以就对他说:“如果大王不任用卫鞅的话,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给魏国留下隐患!”,然而,话都说的这个份上了,还是无法打动这个重门第的君王,他虽然明面上点了点头,但心里却没当一回事,在他心里,寒门能出什么人才?
等魏武侯走后,公叔痤又将举荐后不被任用的事情告诉了学生卫鞅,同时也告诉他自己让魏武侯不用他就杀他的话,让他快点逃跑!此举在我们看来很荒谬,前面还让君王不用他便杀他,现在又把实情告诉他,让他逃跑,这不是很矛盾吗?然而在古代的公叔痤看来,这是先公后私,既维护了公事,有兼顾的私情的两全之策。
卫鞅听后,淡定的说:“大王既然不听你举荐任用我,又岂会听你建议杀了我呢?”。的确,既然魏武侯看不上卫鞅之才,不任用他,那又岂会因为害怕他怀才外投,威胁到自己国家呢?所以卫鞅很淡定的又在魏国呆了很久,直到秦孝公招贤,卫鞅才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在魏国期间他确实没遭到魏武侯的诛杀,但同时也没被这个重门第的昏君的所任用。
到了秦国之后,卫鞅这匹千里良驹终于碰到了能识别自己才华的伯乐,那就是秦孝公!于是乎,这对贤君能臣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变法,这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商鞅变法”的由来,之所以叫做商鞅变法,不叫卫鞅变法,那是因为卫鞅为秦国变法图强之后被秦孝公封在商地,世人称商君(因为古代得到君王的封赏是一件荣耀门庭光宗耀祖的好事,比之父母给的姓名更荣耀,所以古人常用封号、封地代替姓氏),所以世人都称他的变法为“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主要是奖励耕战和中央集权,让秦国成为一个国力凝聚的战争机器,人民只需要干种田和打仗两件事情,干得好的能被封侯赐爵,就这样将秦军创建成了一支如狼似虎的军队。后来商鞅带着他变法后训练出的这支虎狼之师东进,兵锋直指被魏国占据多年和河西之地,一举扫灭魏国数万大军,收服河西之地!
魏武侯听说自己的军队被卫鞅击败,河西之地尽被卫鞅攻占的时候,捶胸顿足,后悔不已,想想当初真应该听从老丞相公叔痤的话,重用卫鞅,就算不用也早该把他杀了,没想到自己一时不查,竟给自己带来如此灾难,然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