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1862年开埠,到民国初年,城市也就半个世纪。路虽不长,且磕磕绊绊。如今这些照片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今天看来都已经是古董了,城乡并不分明!
烟台老城区,成一长蛇阵,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所以进出城都要翻山越岭。那个年代,平原地通行的都是木轮铁瓦大车在这里几乎无用武之地。所以都靠图上的这种木轮小车和牲口驼运。木轮木轴,吱吱呀呀,推车人吃力,前面需要三日人用绳拉!无人拉车时可以说是苦苦挣扎,汗如雨下;下坡或者顺风时却有轻快不少,推车人也是很惬意的!
居民远行或走亲访友,平常就骑驴或骡子。有孩子相伴,就为牲口背上放个驼篓,让孩子坐在里面,舒服又安全。若讲排场,就临时用长杆扎起车山子(就是驼轿)。常备的像小轿一样的车山子只有富足的人家才有。上图这是临时扎制,搭着席棚的一种。
当时城市附近还有不少村庄,村中人还是过着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头都有一个公共石辗,有的在露天,有的就在简陋的辗屋里。驴子悠然的转着,老太太在石墩上等着。压过一阵,有些谷粒被辗到了外围,她就起身扫回到转着的辗砣下;那旁边也许就是他的儿子,用簸萁在筛谷糠。
城里有各种行当。木匠铺主要分布在西南河岸边、北马路、望渠街等处,户外解板名为“破锯”,“破板” ,或者就叫“拉大锯” 。这些木匠铺的主要产品就是叫做“寿货”的棺材,这是旧社会很吃香的行当。
各村的妇女都在小河里洗衣服。遇上换季,衣服就非常的多。人们就结伴去南山的老虎岩去,泉水清澈,岸边还有很多光滑的石板,可以在那晾晒衣服,非常的方便。邻里街舍,家长里短,悠然自得!上图这条通伸村旁这条河差不多天天都有人来洗衣服。
城区很多地方水都发咸,有数的几口甜水井又满足不了全城的人,所以“送水的”也就应运而生。他们用辘轳从深井中取水,再用木轮车将水运到城里,木制的水柜一排排那也蔚然壮观。这行当并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尤其是隆冬时节。
旧时的算命先生,有些身份的就在店堂中开业,门前还悬挂着“一条明路指君去,半点疑难问我来”之类的对联,有的还有名号或者外号,“半仙”、“神算子”、“吴瞎子”。拉张桌子就在街头设摊的,档次就比较低了。可也总比今天随便在公园铺张八卦就算命的强,这行业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已经变了味。
建在毓璜顶上的玉皇庙,至今还在。农历九月九的庙会也按传统年年举行。看看百年前就络绎不绝,长袍,大辫子,历史的印记满满。
岁月风化了年轮,历史长河的一瞬可以让我们一睹百年前的商埠,亦真亦幻,恍如昨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