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大陆称之为台湾先住民,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在台湾定居或本土的族群。
清朝时,朝廷依据汉化程度及居住地点,将原住民粗略分为“生番”及“熟番”,亦称为“高山番”和“平埔番”。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在台湾总督府设“蕃课”,将番改为族,改称“高砂族”、“平埔族”。国民政府迁台后,将“高砂族”改为“高山族”,亦称“山胞”。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凿齿、涅齿、穿耳、琴箫挑逗、构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猎头、祭祀、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话、连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断发文身、凿齿、穿耳、生食海产、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习气共俗,源出一脉。
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歌谣既有反映农耕、渔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又有记载部落征战、抗击外侮、捍卫疆土的打仗歌。还有习俗歌,累如贯珠;时政歌,抨击时弊、铿锵有力。
台湾原住民原先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尤其是台湾中部),并且沿着冲积平原聚集成一个个的部落。
原住民的音乐和工艺也具有相当特色。排湾族、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布农族的皮衣制作技巧、邹族的揉皮技术。泰雅族与太鲁阁族的多金属簧口簧琴、布农族的多声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对位式复音合唱等是其音乐特色。
台湾原住民研究始于日据时期,1898年,人类学者伊能嘉矩首度提出了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体系。
截至2009年12月,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数为504,531人(占台湾人口数的2.1%),截至2012年1月,台湾原住民人口数为520440人。而大部分的当代原住民族则是居住在山区中。
百年前台湾彩色旧影。
中华民国官方将所有台湾原住民族统称为高山族,并划分为中华民族中的其中一族,为56个民族之一。在1949年后,经由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台湾原住民是南岛文化民族的原乡。
——
第八张的亮点有人发现没?
(图片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