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商汤灭夏
商人灭夏并非历史的偶然,既是商族多代努力和悉心经营的结果,也有夷夏之争的背景。
夏族是“客居东方”的外来户。大禹父亲是崇伯鲧,母亲修己出自姒姓有莘氏,有崇氏和有莘氏这两个古族当年都在关中平原东部,有崇氏的位置当在渭南一带,有莘氏的领地以北边的合阳(古名洽阳)为核心。
伯鲧受帝尧之命治水,但他拿家乡黄土台塬地的经验在黄河下游平原地区治水显然是方法失当,于是因治水不力而被流放羽山并遭殛杀。
大禹受帝舜信任而继续治水(可能因耻于父过而改从母族的姓氏),成功后显然会得到(东方)水患区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戴,加上大禹带领“中原军”征伐苗民获得的军事威望,接替虞舜之位便水到渠成;
然而大禹带在身边的亲族人等推测来应该是有限的,治水毕竟是团结大家依靠当地民众的事情,所以大禹应该还是主要凭借东夷诸族的支持而受禅。
大禹的原定继承人是皋陶,但此君先于大禹去世,故而改为培养“益”或伯益,皋陶与伯益都是出身于东夷名门望族的贵胄,或许这原本就属于为平衡族际关系而做出的专门政治安排;
比如“后稷弃”的功劳也非常大,但他却没被考虑作为大禹的继承候选人,恐怕与弃的西土华夏系出身颇有干系。
大禹去世后,其子夏启却破坏了“禅让”的规矩。“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或“益干启位,启杀之”一事,夏启依靠的力量应该是大禹为帝后任用的亲信部下和族人,这次“政变”的最大受益人是夏后族。
然而这种变化正常将会引起东夷诸族的不满,特别是少昊氏;实际上夏启的亲族也未必乐意,有扈氏便挑头反对。
传说中的“甘之战”应该是西土的夏后氏亲族间的争斗,真正参战的拥启势力很可能是大禹的父族有崇氏和母族有莘氏,在没有战车的时代是无法想象夏启亲自带兵或派遣军队从兖州开到雍州来镇压叛乱者的。
也有研究者依据屈原《天问》认为有扈氏即河北的有易氏,“甘之役”爆发于河北某地而非西安附近;不过《天问》的这一段文字与其它文献的记录明显不同,所以让人怀疑屈原追述的准确性。
后来的有穷氏驱逐太康,伯明氏颠覆夏王国,应该都是东夷势力与夏后氏争夺东方领袖权的反映;仲康命胤侯征伐羲和氏(其领地在鲁南苏北的沿海地带),后相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黄夷,这些夏后氏与夷人的冲突记录不仅反映出两大族系间的矛盾,而且实际应该与东夷的内斗也有极大关联。
山东是当年东夷诸族的大本营,但文献和考古都有多种迹象表明以山东为核心的夷人集团实际是分为三个“派系”的,冀南鲁北夷人集团、鲁南苏北夷人集团和胶东夷人集团,其中前两者势力最大。
后羿的有穷部属于冀南鲁北夷人集团,这个集团也可视为兖青夷人集团,他们的传统领地正好与夏王国接壤;鲁南苏北夷人集团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古徐州,他们与夏族的关系反倒比较友好,虽然伯益就出身于传统根基在鲁南的少昊氏(有迹象表明少昊氏在有段时期北进到临朐一带);
这种情形则很可能与该集团与在兖州的夏王畿并不接壤有关系,地缘政治的逻辑古今基本都一致;寒浞出身的伯明氏所在更有意思,正好是三大集团势力的结合部潍坊一带,传说寒浞本就是先叛本族再叛后羿的两面三刀之徒,个人判断实际情况要比传说复杂的多,相关事件中的一个主要脉络就当是东夷三集团的权力争夺。
仲康是后羿的傀儡,后相刚即位时同样是后羿或寒浞的玩物,他们在王国被夷人控制的背景下与鲁南苏北夷人势力交战显然是完全不合情理的,真正的受益者应该是其幕后的冀南鲁北夷人集团。
(未完待续)
源自 新诸子论坛
【附注】文章均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不代表“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及其网站、公众号的观点与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