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曾在她的书中《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英文书名:Lots of Candles, Plenty of Cake)如是说。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教子成才的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朱熹在做官时,成为有名的学者,许多年轻人慕名远来求教,但他却劝自己的儿子离家外出拜师游学。儿子很不解,朱熹便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
自古以来,名师出高徒,朱熹深谙自己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况且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
于是,他狠下心对儿子说,“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儿子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游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这个故事非常经典,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分离出父母的生命,使孩子有机会有空间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塑造才能的故事。
但是,今天还有不少父母,是牢牢的把孩子拴在身边,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财产,他们可能会很慷慨地给予孩子很多很好的物质条件,但不见得这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的这种爱,也很容易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想法。
父母爱孩子,请教给孩子手中握有一支应付生活的长矛
著名的新加坡现代女作家尤今,她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十分疼爱,而且爱得不寻常,但她这种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被传为美谈,因为她给孩子浓浓的爱的同时,也教给孩子手中握有一支应付生活的长矛,使孩子学会自立和做人。
父母们要知道,孩子离开父母和家庭的保护,到了学校会感到社会的关系、地位受到影响,有时同伴之间会产生不好的评价,他们表现为情绪不稳也主要是来自于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
当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向孩子袭来时,孩子没有独立能力和经验去应对和处理冲突,情绪日渐抑郁。
父母如果没有给予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回到家里面对父母又使孩子感到苦恼,师生、同学及亲子的种种人际关系就会使得他心生焦虑。
而孩子在应对那些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及生活的压力时,是在采取他认为正确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由于缺乏经验和正确认知,孩子在处理问题时很可能出现偏差,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太一样,不太父母接受。
如果父母没能很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所在,就不能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致使孩子在那条自我保护的方式上越走越远。
孩子的任何行为问题都是在自救,和孩子沟通重在正确引导
正如朱熹所言,“人极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但我们的孩子又常常把这些藏住自己的心里,也许孩子很想向父母倾诉,然而有时候亲子的沟通并不顺畅,还会起冲突,久而久之,孩子不愿和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也无从更好地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父母要清楚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的不一样,孩子的任何行为问题都是在自救,比如早恋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孩子感到来自父母的期望和学校学习的压力很大,他处理这个压力的方式,就是采取一种他认为对的自我保护的方式,找一个女孩子诉说心里话,一来二去,又互有好感,很容易就陷入了恋爱中了。
但是,许多父母在知道了孩子早恋后,就非常生气!他们不明白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正是教育孩子的良机,但是一发脾气,就会错失良机了,因为在发脾气闹情绪的情况下,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父母除了要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内心,还要敢于冲突沟通。“沟通不是重在聆听,而是重在引导”,这是在处理冲突时的沟通艺术。
在冲突面前,不要在情绪上处理问题,先认同孩子的情绪,聆听事实,给机会给孩子去陈述事实,或是解释,再是父母引导,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问题,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的意图。
所以,在“早恋”这个冲突出现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探索自我,帮助他找到他这样做的意图。如果问题的根源是压力,那就和他寻找最佳排解压力的方式,同时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是看到了“早恋”这个假象出现时,就一股脑的大发脾气,错误教育的机会,不但没有帮到孩子去解决问题,还把亲子关系敌对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