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唐代道士,著名医药学家,人称“药王”。他的医学专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被誉为古代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不过,现在人们谈论孙思邈时,感兴趣的倒不是他留下的医学遗产,而是他的年龄。相传他活了100多岁,但史书上的记载却很模糊,有人说他活了101岁,也有人说他活了141岁,甚至还有人说他长生不死,成了神仙。
长生不死的说法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太平广记》中却将故事说得活灵活现。说是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成都避难时,孙思邈正在峨嵋山上炼仙丹,曾托梦给唐玄宗求赐炼丹原料雄黄。唐玄宗后来派侍臣陈忠盛送去80两雄黄,果真的见到了白发苍苍的孙思邈。小说野史中的说法不足为信,权当搞笑罢。
孙思邈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新旧《唐书》中都有明确记载,这一点没有异议。有争议是他的生年。新旧《唐书》中记载,孙思邈少时熟读经书,精通百家,北周时期的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了他感叹道:“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独孤信死于557年。也就是说,孙思邈在此之前就已经是一个读书郎了。因此,有人推算孙思邈生于541年,即活了141岁。
但是,这一说法可信度实在不高。洛阳出土过一块孙思邈之子孙行的墓志。墓志记载,孙行,字元一。年少时“好读书,富词彩,亡箧能记,下笔不休”。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先后任鄜州洛交县尉、洛州渑池县尉等职,后奉调进京,任右拾遗,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重要的近臣和助手。后又任凤阁舍人,凤阁、鸾台、夏官三司侍郎,左台御史大夫、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等官职,从宫中要职转为朝廷重臣。公元700年,孙行因病死于洛阳,时年60岁(应为虚岁),葬于邙山。从这一史料中可知,孙思邈的儿子孙行生于641年。如果孙思邈生于541年,岂不是100岁时才生下孙行?100岁老人仍保持着生育能力,显然让人难以置信。
孙思邈活了101岁的说法,也能从新旧《唐书》中找到依据。《旧唐书·孙思邈传》中记载,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借居鄱阳公主旧宅,诗人卢照邻曾找他治病,住在他家。当时孙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674年时93岁,那就说明他生于581年,也就是活了101岁。《新唐书·孙思邈传》中也说:“永淳初,卒,年百余岁。”所以,现在许多人都倾向于孙思邈活了101岁的说法。
然而,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这句话中,却存在一个天大的漏洞。前半句“开皇辛酉岁生”与后半句“至今年九十三矣”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开皇辛酉岁”是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如果孙思邈是这年所生,怎么可能有93岁呢?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辛酉”是“辛丑”之误。如果将“辛酉”改为“辛丑”,则刚好93岁。但这只是猜测,自圆其说而已。
其实,我反而觉得前半句更加可信,即孙思邈生于601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只活了81岁,而且是在40岁时生下了儿子孙行。这个岁数也比较符合人的生理规律。《旧唐书·孙思邈传》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唐太宗即位是在626年,如果孙思邈生于601年,此时才25岁,看上去自然“容色甚少”。
那么,新旧《唐书》中记载的独孤信见过他、隋文帝征召过他,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分析,如果史籍中的记载确有其事的话,那么独孤信见过的孙思邈应该是另一个同名人。而唐代的孙思邈为了神化自己,故意谎报年龄,混淆视听。唐代孙思邈的身份是道士,故弄玄虚正是唐代道士们最喜欢玩的花招。
事实上,孙思邈说到自己的年龄时,通常都是信口开河。他对卢照邻说的“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已经是前半句不搭后半句,可他在写《千金方》卷二十七的时候又吹嘘说:“余年已过百。”《千金方》成书于652年,如果这时的他已过百岁,岂不是生于552年之前,活了130多岁?既然处处自相矛盾,也就不能信以为真了。(文/谢志东)
【摘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一书,作者授权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