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852年,大唐宣宗大中六年,冬。
刺骨的寒风吹过偌大的长安城,空无人迹。
城南的樊川别墅矗立在一片静谧之中。中午时分,一缕青烟从屋里飘出,即刻就被吹得无影
无踪。
风,大起来了。
老者看着眼前燃烧的火堆,一张一张地将手里的书稿放上去,红红的火焰瞬间吞噬了屋里的寒冷和黑暗。
“该醒了!”一声叹息。
老者面颊被映得通红,微黄的宣纸书稿化作团团灰迹,连滚带爬地凑着向上的火焰,欢快地升起,又平静地落下。
人生五十知天命。老者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回想这一辈子,辗转流离,起起伏伏,不正如眼前化成灰的书稿吗?
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大诗人杜牧。
二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自古以来,长安城南就有两个大家族一直嫑着劲,其中这“杜”指的就是老杜家。
从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杜家强大的基因就一直没有衰弱过,到了大唐朝,做官的更是一个比一个牛,姓杜的当过国家总理(宰相)的就有11个,前有“房谋杜断”的杜如晦,后有写了《通典》200卷,杜牧的爷爷杜佑,地方上的一把手更是数不胜数。
出生在这样的革命家庭中,杜牧从小就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官N代,完全是按照“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进行培养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拿得出手。
少年杜牧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喜欢军事战争,市面上有关战争的杂志和书籍,他都囤过货,最丧心病狂的是小小年纪他还系统研究过孙子,“假装”掌握了精髓,有模有样地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解。
实践出真知,杜牧还真不是纸上谈兵。他的一个计策,还被国家总理李德裕看上了,最后竟然成功了。
不可思议。
这样早熟的孩子,不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肩别五条杠的一班之长的最佳人选。
10岁的时候,杜牧的爷爷和爸爸相继去世,家里台柱子没了,城南老杜家就开始慢慢衰落,但小杜牧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而是更加用工读书,发奋学习,把家里几屋子的藏书,全撸了个遍,并且他还继承了他爷爷的史学基因,对历史和现状看的门清,俨然一个治国大才。
23岁,杜牧借古讽今,写出了我们高中课本里要求背诵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语言优美,含义深刻,一时引得众人争相传看,其才名也借着这篇文章传播开来,变成了社会上众人追捧,敢说真话的“公知”。
三年后,杜牧在社会上的名声越来越大,这一年,他走进了科考的考场,由于出身名门,爷爷又是宰相,朝廷好多人都向上推荐他,最终,杜牧首次参加科考,就考了个全国第五名,进士及第。
最终,杜牧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的基层公务员,主要为皇家档案馆的典籍进行校勘错误。
大材小用。
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杜牧生活的大唐早已不是当年气象万千的大唐,“安史之乱”使大唐元气大伤,后遗症一直没痊愈。
皇帝一波一波地换,宦官也嚣张地硬了起来,地方藩镇更是时不时地威胁着中央的统治,朝廷内部牛李党争愈演愈烈,看似平静的水面,实则,暗流涌动。
从小熟读经史的杜牧当然看得一清二楚。小小校书郎只干了半年,他就跟随江西观察史(地方军政长官)沈传师去洪州当了其幕僚,寻找时机大展宏图。
然而,宏图如何展得开?
杜牧没想到,这一做就做了将近八年,从洪州到宣州,从宣州到扬州,从沈传师到牛僧孺,长江三角洲走了个遍,杜牧始终徘徊在政治权利的边缘。
八年间,每天除了枯燥乏味的工作,就是被领导拉去搞社交,喝花酒,写闲句,浪费生命的同时,也使杜牧从当初激情满怀的有志青年,慢慢地消磨了意志,变成了偶尔喝喝鸡汤,纵情山水,出入青楼的放荡子弟。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扬州发达的娱乐产业更是激发了杜牧内心深处疏野放荡的个性,一度让杜牧忘乎所以,每日纵情诗酒,美女腰间搂,风流快活。
期间,牛僧孺为了他的安全,不得不派人暗中保护,并记下他的每日行踪,等到他即将离开扬州的时候,杜牧每日的行踪报告竟然记了好几箱,说来倒也可笑。
四
公元835年,33岁的杜牧又被朝廷想了起来,被征召做监察御史,赴京城长安任职。八年枯燥的幕府生活终于要结束了,杜牧像一只经过风雨洗礼重生的小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阳光。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无常。
赴京途中,突然乌云密布,阳光再次消失,对时局一向敏锐的杜牧感觉到了长安城内紧张的气氛,转而请赴东都洛阳任职。
是年十一月,初冬的微风,带着丝丝寒意吹过宫廷。
一场君臣与宦官之间的权利之争最终爆发,结果君臣失败,朝臣班子被洗劫殆尽,宦官势力更加猖獗,大唐江山摇摇欲坠,史称“甘露之变”。
杜牧逃过了一劫,然而,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在洛阳,他一直过着有官无职的无聊生活。这年,他遇到了在洪州结识的故人张好好,时过境迁,当年红极一时的张好好如今却颜色渐改,流落东都,当垆而生,故人相见,不免唏嘘。杜牧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张好好诗》,为彼此发出了无奈的呐喊。
五
两年后,杜牧弟弟眼疾加重,为照顾弟弟,杜牧请假百日,远下扬州。
走了一圈,再次回到扬州,从前故作旷达的纵情诗酒在杜牧心里渐渐沉淀成了一份宁静和孤独。
世事艰难。
之后,杜牧再次来到宣州幕府,做了宣州的团练判官。期间,杜牧走遍宣州名胜古迹,处处凭吊,写下了很多反映内心复杂情绪的诗歌。
高处不胜寒。
此时的他像极了一个满怀绝世武功的高手,任凭内心深处潜藏的巨大能量日日集聚,却找不到一个舞台大显身手,找不到一个对手一绝高低。
报国之心一直没死。
838年,长安城再次招手呼唤,杜牧来到京城,填了左补阙,史馆修纂的小坑。虽然官阶很小,但大小也算是一个舞台,杜牧决定留下来。
此时,朝廷党争激烈,杜牧本无心加入任何一个党派,但早年间得到过牛僧孺的荫护,还是让此时掌权的李党头目李德裕心有猜忌,一纸贬书,杜牧被贬到了黄州当刺史。之后,又从黄州到池州,再到睦州,辗转三个地方,做了六年的刺史。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悲愤,无奈,低落。
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
人生有多少个八年、六年,人生又经得起多少次坎坷与阻隔。
这段时期,杜牧满腹愁肠,全化作诗歌,喷薄而出,写了不少感情充沛,言之有物的诗文。然而,诗文本不是杜牧所愿,偏偏又不得不借诗文浇灭心中块垒,人生就是如此讽刺。
为了家国,杜牧本想一心一意把全部殷勤献尽,把全部精力耗尽,鞠躬尽瘁,有何不可,但这种想法越是强烈,他越得不到机会。
岁月无情,曾经的翩翩少年早已被岁月摧残成满鬓生雪的中年大叔,漂流在外,杜牧又想起了长安城南那温暖的故土,不禁悲从中来。
六
公元848年,46岁的杜牧三进长安。
次年,大唐军队平定吐蕃内乱,收复原州、秦州等地,士气一时大涨。
然而,大厦将倾,再美好的回光返照终究也会消失,朝廷还是那个昏庸的朝廷。
在长安呆了两年,杜牧三次上书,请求外调至湖州。
至于这次外调,众说纷纭。有人说,京官俸禄难以养家;有人说,杜牧报国心已死,想远离权力中心;还有人说,这次外调,他是为了完成一个十年之约。
当年,青年杜牧第一次在宣州做幕僚的时候,一次去湖州游玩,见一老妇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杜牧当时就被勾去了魂魄。当即与老妇人相约,十年之后定来娶她,如若不来小姑娘就另行嫁人。
此次杜牧执意要来湖州,正是他想起了这个约定,然而,十年光景早已过去,那个小姑娘早已为人妇,杜牧感慨,写下了这首《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自满孙。”
后人把这首诗附会到这样一个浪漫的故事当中,可见杜牧留给我们的背影是如此的浪漫多情。
一年后,杜牧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后迁中书舍人。
年老归故土,城南的樊川别墅被修缮一新,成了杜牧晚年以文会友的最终归宿。
七
公元852年,九月十九日夜。
杜牧睡着后,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告诉他:“你应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毕。”
十月二日,下人跑进屋内说,锅里的饭快做好的时候,锅竟然裂了。
杜牧回想这两件事,觉得蹊跷,都是不祥之兆。
十一月十日,在梦里又出现了奇怪现象。
根据几次梦境,杜牧给自己占了一卦,察觉自己大限已到,时日无多,便自写了墓志铭,并收拾所写诗文,留下十之一二,其余全都烧掉。
冬日的长安城,恢复了难得的宁静。
杜牧对着火堆,脸庞安详,终年五十岁。
【更多精彩内容请加微信公众号:诗词公社(shicigongsh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