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2日报道
9月1日,沃尔沃汽车官方宣布,前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品牌产品组长朱凌博士,正式调任沃尔沃中国区,担任沃尔沃亚太首席运营官(COO), 直接向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汇报。
这一新设职位将统领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两大核心板块,是品牌在中国业务中的实质二号位。
这场人事调整背后,是沃尔沃面临的一场现实挑战:在中国这个新能源渗透率全球最高、市场节奏全球最快的主战场,豪华品牌的既有格局正在被持续撼动。德系ABB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它们过往依赖的全球节奏,正在被本土化更深、反馈速度更快的新体系逐步逼近。
不过对沃尔沃而言,其从未像现在这样,同时拥有这么多有利条件。
除了拥有全球背书,沃尔沃也有中国落地的现实能力。背靠吉利这棵深扎新能源技术的“大树”,加上中国完整且极具弹性的智能电动产业链,沃尔沃不仅可以使用成熟的三电平台、成本体系、智能座舱方案,还能更快将这些技术适配到新产品上。
如今,再加上一位真正理解架构造车逻辑、熟悉中西体系协同的操盘者朱凌到位,沃尔沃已然拥有了在新能源时代重新争夺豪华品牌座次的全部底牌。
对沃尔沃来说,这可能是近十年来,最有可能跑出新局的时刻。
朱凌并非空降而来,他在吉利体系内已耕耘十余年。2025年极氪与领克完成品牌合并之后,朱凌升任集团副总裁,参与了更高层的战略融合与资源配置。
他的技术背景亦颇为扎实:拥有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以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机械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是一个典型的“能做产品、能搭平台、也能懂组织”的技术型高管。
此前,朱凌在领克主导领克01(参数丨图片)、02、02HB、03、03+、极氪X 、007、007GT、7X等重磅车型,其本人也是性能车深度爱好者,多次参加国家A级赛事。从去年12月开始兼管领克品牌以来,朱凌一直处于“双品牌共管”状态。
可以说,他不仅熟悉电动化产品的开发体系,也了解吉利集团内部的协作逻辑和资源调度机制。
过去一年,他一边带队开发领克08、极氪7X等重点车型,一边通过社交平台与用户直接交流,积累了64万微博粉丝。他曾说,开微博只是为了“让用户能拿到一手信息”,“发微博不是我的KPI,刷流量也不是目的”。
8月26日晚间,朱凌在其微博发文称:“最后一次以产品组长的身份交一下作业……我不再适合代表极氪和领克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但我依然会以汽车爱好者的身份和大家交流。”这则离任感言,引发了大量关注。随后,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转发该动态并表示:“祝贺开启全新篇章。”
这份技术能力与全局协作的复合背景,也成为他转战沃尔沃的核心优势。
如今,他被委以统筹沃尔沃中国产品研发与运营的重任,外界普遍认为其职责不仅是“带产品”,更要“通资源”。
而沃尔沃恰恰也正处在一个“资源整合期”。
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跨国车企正面临一个持续加压的难题:如何在维持品牌全球一致性的同时,真正跟上中国用户在智能化、电动化上的快速偏好演进。
此次调任,无疑是为了推动沃尔沃汽车亚太区运营与全球产品开发体系的高效协同,确保从产品定义到量产落地全流程既符合沃尔沃全球品质标准,又具备成本竞争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一直以来,沃尔沃汽车秉持“全球标准、本地运营”的发展思路,正如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负责人袁小林在成都车展上表示:“沃尔沃从来都是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作出与企业价值相匹配的选择。”
朱凌的到来,或将为SMA架构后续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适配、分层、投放提供加速度。作为曾参与浩瀚架构、SEA平台等技术体系孵化的核心人物,他的角色不只是“落地技术”,而是在打通集团资源的同时,重建沃尔沃的本土研发节奏。
对沃尔沃来说,现在不仅是“需要更好的产品”,而是“必须跑得更快”。
2025年,沃尔沃将在中国市场集中释放其电气化产品节奏,包括XC70、EX90、ES90等多款新能源车型。这一轮产品落地,建立在过去五年沃尔沃与吉利在动力总成、电动平台等核心技术上的持续协同之上。
但协同本身并不足以解决“本土适配”的问题。要真正让平台潜力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需要更了解架构造车逻辑、熟悉全球资源调配的人才,来打通产品定义与市场反馈之间的反馈回路。
朱凌此时接手,几乎可以视为这场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执行者。
从业绩角度来看,这次调整的背景并不轻松。
今年上半年,沃尔沃在华累计销量为7.03万辆,同比下滑10%,约占其上半年全球销量的两成。
8月底,沃尔沃发布全新混动SUV XC70,预售价29.99万起,定位中大型家用车,强调长续航与高效能,在豪华插混市场中试图占据一席之地。这款车正是首批以SMA超级混动架构落地的新车型,某种程度上,它既是转型的敲门砖,也是一场压力测试。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沃尔沃面临的不只是销量压力,还有品牌定位、用户感知与产品落地节奏的重构挑战。
毕竟,要在中国市场实现“既坚守品牌基因,又精准响应本地需求”,沃尔沃所需的,不只是工程能力强的技术型管理者,更是能够理解架构造车体系、熟悉本土节奏,并具备全球协同经验的执行者。
朱凌正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在平台开发、多品牌资源协同与产品快速迭代等方面的积累,与沃尔沃当前推进“深度现地化”的方向高度契合。
比起“来自吉利的技术官员”这一标签,他更像是一位能在中外研发体系之间有效转译、并具备实操经验的产品操盘者——也是沃尔沃在独立运营框架下,正在寻找的“关键拼图”。
电动化转型已无退路,能否在这场豪华品牌的新排位战中占据一席之地,取决于沃尔沃能否把手里的牌打好。 朱凌的加入,让这场博弈多了一份底气。
一旦产品节奏理顺,组织协同机制跑通,沃尔沃不仅能够补齐智能化短板,更讲在新能源时代与ABB真正掰手腕,甚至重构全球豪华品牌的话语权排序。
沃尔沃从不缺价值理念,缺的只是把理念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速度。
这一次,它拥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合适的人。 能不能走出新的局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