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2月14日报道
本田与日产及三菱合并,打造世界第三大车企的计划彻底落空。
近期,曾在行业内掀起巨浪的本田、日产、三菱合并计划,在2月13日正式官宣终止。
早在2月5日,《日本经济新闻》就有报道称,因未能就交易条款达成共识,日产汽车将暂停与本田汽车的合并谈判,并决定撤回与本田汽车就经营统合达成的基本协议书(MOU)。
这距双方官宣启动合并谈判,仅仅过去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附,本田、日产、三菱合并时间线:
- 2024年12月23日,本田与日产签署合并谅解备忘录,三菱或将加入,但合作形式待定;
- 2025年1月中旬,本田提出“100%子公司化”方案,日产强烈反对;
- 2025年2月5日,日媒报道日产决定退出谈判;
- 2025年2月6日,日产社长内田诚正式通知本田终止谈判;
- 2025年2月13日,本田、日产、三菱三方发布公告终止合作备忘录,合并计划彻底取消;富士康刘扬伟否认收购日产汽车,表示可以入股并寻求合作关系;
去年12月23日,本田和日产宣布正式启动合并谈判,计划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以此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后可实现整体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的目标,目标于2025年6月达成协议,拟于2026年8月正式成立控股公司并同步上市,同时,与日产组成企业联盟的三菱汽车也将考虑是否加入合并。
这次合作,其实是双方在电动化转型压力之下的共同之选,通过“抱团”共同抵御智能化与电动化浪潮之下,最新崛起的头部电动车企对日系车企造成的巨大冲击,如果整合成功,或将重塑日本汽车产业格局。
然而,近日,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计划却突然生变并戛然而止。
据悉,合并谈判破裂的最大原因是,本田提出要将日产纳为全资子公司,从规模来看,本田汽车的市值为470亿美元,约为日产汽车的五倍,因此在合作谈判中占据强势地位,日产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此举不是最初计划的平等结构,将削弱其独立性,而且,面对本田与日产的分歧,三菱参与合作的路径尚不清晰,最终三方合作框架瓦解。
除此之外,日产本身的资金短缺与业绩下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并进程,去年1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产现金流只够支撑12到14个月,面临破产风险,亟需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现金投资。
2024财年,日产汽车预计将录得800亿日元的净亏损,同时,日产已经开启业务精简与裁员计划,去年11月,日产曾宣布,“将裁员9000人”,并“将全球产能减少五分之一”。
这让日产无力应对合并谈判中,本田为日产所设立,2026财年实现营业利润至少提升三倍利润目标,这意味着日产需要在2026财年至少赚取约400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2024财年,日产的营业利润预期仅为1500亿日元,两年内实现营业利润至少三倍的增长,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事实上,这一合并计划,之前并不完全被市场看好,日产汽车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曾表示:
“日产和本田的合并是孤注一掷的举动,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因为坦率地说,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不看好日产和本田的合并。他认为,本田和日产均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投入和实现依托中国产业链优势的产品创新,实现赋能日产和本田的全球化发展。
但两家公司后续可能再次启动合并事宜的谈判,但很可能只限于部分电动车型进行合作,二者宣布谈判终止后,富士康成为日产最具可能得潜在伙伴之一。
针对富士康收购日产的传闻,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富士康无意收购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富士康寻求双方建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