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是中国花生油的主要产区和出口口岸,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普通花生油是山东省最早出口的品种,分毛油和过滤油两种。毛油水分、杂质及酸价均较高,因而出口量不大;过滤油较毛油清,但酸价仍高,不易保管。由于技术能力所限,在山东省花生油的出口贸易中,直到60年代中期过滤油仍为大 宗 出口种类。(浓香花生油的由来 —— 从东和油坊到青岛植物油厂)
青岛植物油厂生产的花生油除供国内调拨外,主要担负出口任务。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港澳市场上因为我们在解放后的十几年中断了供应,美国公司在南非设厂市场的“皇冠牌”花生油垄断了市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工人在榨油车间巡视检查。
1964年春,为将青岛植物油厂生产的花生油打进国际市场,在山东省外贸粮油公司的支持下,浓香花生油被正式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厂里组成三结合试制小组,采取专业试验和群众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动群众掀起产品的更新换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热潮。
参与研发人员:闵承骞、由丕忠、王玉兰、刘瑞盛、王民生、王军章、赵瑞仁、李玉华、邵成秀、孙明珠、代方正、张建国、唐永兴、孟宪君等。
通过对“皇冠牌”花生油的检验分析,该油主要特点是澄清透明、泡沫少,具花生油淡香味。从大量的对比化验分析中,找出了青岛植物油厂花生油在质量上存在的差距,并结合港澳地区居民对香味的偏好,采取“突出重点,各个击破、逐项巩固”的方法,抓住选料、压榨、精制三个主要环节和泡沫、香味的关键,做了认证细致的试验。如对原料的选择,我们把山东各地区不同季节的生仁进行了化验和中试,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蒸炒、水分、温度、榨机转数及精制等条件的试验,优选了最适条件,积累了大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巩固。
上世纪七十年代,青岛植物油厂灌装生产线。
至1966年经过不断地创新工艺、改进技术,对花生油的香味、增香、胶质、脱胶、过滤介质及泡沫等关键问题进行了一千零五十余次试验,从理论和实践上摸清了规律,寻求到解决方法。成功试制生产出了以“长生”作为商标的中国第一瓶浓香花生油,在港澳市场试销,反映良好。浓香花生油的试验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场职工。“中国浓香花生油”的试制成功为国家争创了大量的外汇,年创汇约为700-800万美元。
浓香花生油的工艺技术特点可总括为“优选原料,炒料增香、高温湿炒、脱胶精滤”十六个字。由于采取了特殊的加工制作方法,它的质量全部超过国家一级花生油的标准。特点是油品呈金黄色,澄清透明、加热至280℃油色变浅无析出物,具有色泽淡、香味浓郁、滋味可口,油炸食品色调一致等优点,烹饪菜肴可增添色、香、味,增加食欲。特别是香味及滋味独具一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生牌”浓香花生油的诞生,将中国食用油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提升了食用油的标准,改变了人们的饮食质量。正是因为如此,“长生”被誉为“中国花生油压榨工艺的鼻祖”。
中国食用油行业唯一国家金奖
1978年,青岛植物油厂厂房一角。
1984年,荣获国家质量金奖
1980年,“长生牌”浓香花生油荣获国家质量奖银制奖章,为了巩固和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加强质量管理,改进工艺设备、文明生产,健全检验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一是加强质量岗位责任制,整顿和充实了质量的三级管理组织。厂部设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胡鹏孝厂长任组长,亲自抓质量,主要成员:闵承骞、由丕忠、王瑞云、王玉兰、毕监秀、赵瑞仁、孙明珠、代方正、王民生、唐永兴、王军章、刘瑞盛、周忠玉、邵恩义、张德春、曹文奔、辛若尚、王云台、丁木英、张利伦、张炳利等。
总工程师闵承骞、技术负责人王玉兰等定期召集会议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车间设质量检查组,班组按生产工序建立质量检验员,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有组织的开展质量检验活动。
二是制定浓香花生油的内控标准,保证不合格品不出厂。参照历年的生产实践和出口的质量要求,在生产中按照内控指标,逐工序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出厂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1980年,青岛植物油厂化验员认真检验花生油成品指标。
三是严格质量检验程序,对生产工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订出明确的指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四是改革工艺设备,提高产品质量。
五是统一工艺操作,保持交接班的生产一致性。
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具体措施,使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车间生产面貌明显改善,工艺流程合理,卫生条件提高,实现了文明生产,质量保持稳定。
1981年—1983年,历年国家质量奖复查中质量稳定,销路畅通。各项指标均达到山东省、青岛市企业标准鲁Q/QD577-82,全部优于现行国家标准GB1534-79。
1984年,“长生”浓香花生油荣获国家质量金奖。
1984年,“长生”浓香花生油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庆祝大会。
1980年,“长生牌浓香花生油”荣获国家质量评审银质奖章。1984年9月,青岛植物油厂生产的“长生牌浓香花生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授予金质奖章。成为食用油行业唯一一个获得金奖的花生油品牌。
1988年,蝉联国家质量金奖
1988年,“长生牌”浓香花生油蝉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金质奖章。
1988年,青岛市粮食局植物油厂生产的“长生牌浓香花生油”,在1984年获得金奖的基础上,经过复查确认,被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再次授予国家金质奖,蝉联行业最高荣誉。
青岛市市长郭松年视察青岛植物油厂
起草制定浓香花生油国家标准
浓香花生油国家标准的制订,是根据商业部(86)商科字第11号文件的项目进行的。从1986年初开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于1988年完成任务。
1984年,青岛植物油厂大门,浓香花生油荣获国家质量金奖的宣传标语振奋人心。
浓香花生油是国际市场高级食用油之一,主要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由于该油风味独特、质量高,出口二十多年来,深受客户欢迎和好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和膳食结构的变化,食品行业用油品种增多,数量增加,浓香花生油已逐步进入食品行业和家庭中,甚至被用作馈赠礼品。
因高级食用油无国际标准,国内无国家标准,只在1984年制定了青岛植物油厂浓香花生油企业标准,为提高浓香花生油的质量,提高在国际、香港市场与南非生油的竞争力,扩大销售量、增加市场占有率,急需制定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香港市场需求的国家标准,以在国家标准局中统一使用和进入国家标准化管理。1985年底商业部科技司下达任务,由青岛植物油厂组成起草班子,进行起草工作。
起草小组成员如下:胡鹏孝、闵承骞、王瑞云、王玉兰、王江、李玉华、吴永新、张利伦、王君章。起草人:胡鹏孝、闵承骞、王瑞云、王玉兰,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瑞云、闵承骞。
起草小组查阅了国内外花生油质量标准、索取国外样品,进行72个项目的检测,其中高级食用植物油---南非“皇冠牌”花生油五份,香港“骆驼牌”特级花生油一份;考察了香港南城行、合兴油厂、南顺有限公司以及超级市场对浓香花生油的质量反应和要求。
初稿于1986年10月起草完成,征求了市场标准局、外贸粮油公司、商检局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意见和建议修改起草了第二稿,二稿于1987年1月进行审议,修改后起草了第三稿,三稿的评审工作于1987年11月经全国油脂专家和国家标准局、商业部等单位在青岛召开的八种高级食用油标准的审定会议上审议通过。并于1988年1月25日发布、1988年6月1日实施。
编制说明:
1、浓香花生油系六十年代初进入国际市场的油品,青岛植物油厂厂于1966年试制,1967年进入香港市场,至1987年二十年来,能站住脚的只有南非“皇冠牌”和中国浓香花生油两个品种,因南非“皇冠牌”是浓香花生油的唯一竞争对手,所以本起草标准中的香味、透明度、色泽、水分、酸价、加热试验和卫生指标中的黄曲霉素B1 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优于现行企业标准(鲁Q/QD577-82),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2、现行企业标准(鲁Q/QD577-82)中的水分、酸价两项指标分新油、旧油而不同,为解决这一分属问题,曾进行多次商标和反复斟酌,一直认为,以原料的新旧程度区分油的新旧,提法欠妥,也难以区分。分一、二级出现的价差问题亦无法处理。为此,根据香港标准和实际要求,将水分和杂质合并为一项指标,酸价与一级花生油的指标靠拢,定为≦1.0,这样既不失先进水平又符合生产和出口的实际。
3、在确立各项指标的依据时,对油脂的属性指标,因国内在制定一、二级花生油国家标准时,已作了大量的考证工作,也与我厂历年实际检测和国内外标准相符,所以本标准起草采用了现成资料。
气味、滋味因无数据表示无法表达得很确切,定为具有该油特有的香味和滋味。
透明度根据我厂多年实际,定为20℃透明。
色泽根据香港要求金黄色的要求,定为≦Y15,R1.5。
4、卫生指标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2716-81)标准执行。其中酸价因本标准优于卫生标准,作质量指标处理。黄曲霉素B1因香港市场要求特高,我厂二十多年实际,定为不得检出。
5、样品扦取和检验方法,按GB执行,因该方法符合我国国情,一起型号、药品、试剂等级,计量单位以及通用术语等已为我们广大检化验人员所熟知,同时,我国检验标准也参照了国际标准,许多项目的检验方法亦与我国雷同。
由青岛植物油厂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浓香花生油的国家标准GB8615-88,这在中国食用油发展史上也绝无仅有,成为中国花生油行业先进的压榨工艺的代表。
转自: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
世纪“长生”,经典传承——青岛花生油百年发展史(中篇)
从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到郑州粮食学院
油脂人有颗感恩的心
无锡轻工业学院是谁创建的?
远逝的传奇——昆山油脂化工总厂秦含章与江南大学的情结
无锡粮机厂
长治粮机厂
大连——中国油坊之都
无锡第一家机器榨油厂
史海钩沉——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史海钩沉——新中国食品工业系成立七十年(二)
史海钩沉——油厂的试验田
史海钩沉——新中国食品工业系成立70周年(一)
史海钩沉:无锡轻工业学院建院八教授
那些被淡忘的油脂工 程师
郑州油脂化学厂的初建与油脂 工业研究室的成立
旧影记忆:郑州油脂化学厂
难忘的粮食学院往事
浸(qin)出还是浸(jin) 出?
新市油脂——百年油企翻开发展新篇
上海近代机器榨油工业之发端
桐油大王沈瑞洲
蛟河油厂今何在?
油脂浸出工艺的发展历史补遗:土法浸出工艺设备
再也回不去的青山湾
一次难忘的聚会
当代油脂化学家、美籍华人张驷祥教授
贝雷与《贝雷化学与油脂工艺学》
中工所油脂实验室——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油脂实验室
早期的生物柴油厂——重庆动力油料厂
我国油脂科技事业的先驱——顾毓珍先生
中国油脂学科的先驱——王昶教授
中国油脂学科专家——刘复光教授
中国油脂化学的泰斗——汤逢教授
伦世仪:食品与发酵学科的源头与脉络
温州清明化工厂走出去的油脂科技拓荒者
油脂化工专家、中国合成洗涤剂工业的奠基人-沈济川
我国第一套预榨—浸出生产线的诞生
“当代油脂化学家、美籍华人张驷祥教授”补遗
半个世纪的记忆:礼赞在南通油脂厂投产的两项突出的科技成果(下)
对南通油脂厂尤常总工的回忆
油海风云——南通宝港油脂沉浮录
江苏榨油之延革——工艺设备
油脂工程师之家
QQ交流群
油脂工程师之家(oilsengineer)“油”您参与,油脂圈将更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