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
是亿万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
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
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重庆一家照相馆里
一位父亲抱着儿子拍照
他特地让8岁的儿子将一份
《大公报》号外叠好拿在胸前
并叮嘱儿子要特意将大标题对着镜头
那张《大公报》号外大标题正是:
《日本投降矣!》
多年后
当年那个8岁的孩子
这样描述那一晚:
整个城市像是沸腾的开水锅
提灯的队伍
犹如一条条蜿蜒的长龙在山腰游动
全体中华儿女奔走相告
人们聚集在一起
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
这段历史无法忘却
我们不能忘,不敢忘......
烽火岁月,家国难安
从1931年到1945年
日本侵略中国
930余座城市先后被占
3500多万同胞伤亡
4200多万难民无家可归
日本侵略者
野蛮入侵,无恶不作
中华大地
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在东北
日本关东军731部队开展
泯灭人性的生化武器实验
发动细菌战进行种族灭绝
南京沦陷后
侵华日军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
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
抢掠、强奸、放火,无恶不作
30多万中国人死于日军屠刀之下
国难当头,山河飘摇
四万万人团结一心
无数战士前赴后继
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
人数最少时不足两千人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抗联官兵仅穿着有窟窿的单衣
没有粮食,便啃树皮、草根
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
1935年11月
共产党员赵一曼
在与日寇斗争中不幸被捕
赵一曼在慷慨就义时
留下对儿子的期盼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
希望不要忘记
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40年,枣宜会战
张自忠率领1500余名官兵
迎战近6000名日军
战斗过程中
张自忠身中数枪仍浴血督战
最终壮烈殉国
他生前曾说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绝不会有半点改变
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邓玉芬
为了支持抗日舍家纾难
只一句“别惦记家,安心打!”
她把五个儿子送上了抗日战场
最终全部为国捐躯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
邓玉芬日思夜想的日子终于到了
她来到亲人的坟前
眼含泪花
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们
“鬼子被咱们打败了,咱们胜利了! ”
那段血与泪的历史
我们永远铭记
14年艰苦抗争
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79载岁月变迁
曾经的苦难已成为历史
如今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但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
我们铭记在心,永不敢忘
山河重振,盛世繁华
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
而是珍惜和平,奋力开创未来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
波澜壮阔的淮安敌后抗战
1939年2月24日,日军侵华行动升级,发起了“卜号作战”。当时,位于淮安的韩德勤及其江苏省政府在压力之下,急忙撤离至兴化,导致淮安地区全面落入敌手。然而,这并未终结淮安人民的抗争。正是在这一暗时刻,淮安的军民开始在他们深爱的土地上进行不屈不挠的游击战争,展开了艰苦但充满希望的抵抗篇章,书写了一段壮丽的历史新篇。
“第一枪”与“最后一役”
若将淮安地区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比喻为一条坚韧的链条,那么鲁渡战斗与两淮战役便构成了这条链条的起始与终结之点。
鲁渡战斗爆发于1939年4月,正值涟水城遭受日军侵占不久。为了修建涟水至新安镇的公路,日军一个小队强行征用了100名民夫,在距涟水城北20公里的鲁渡进行施工。5日下午,涟水义勇队巧妙地通过在公路旁鸣枪的方式,成功驱散了施工的民夫,迫使日军向南撤退,进入了预设的伏击区域。义勇队随即展开猛烈攻击,将日军逼至一间农舍内固守。次日清晨,涟水义勇队的70余名战士对被困日军发起总攻,与此同时,来自盐河两岸数十里的民众武装,约500余人,手持各式简陋武器,如土枪、大刀、长矛,纷纷赶来支援。涟水常备队的一个排也加入到这场围剿之中。战斗一直持续到7日早晨,最终,驻扎在涟水城的日军出动了一个多中队的兵力前来救援,才将被困的日军解救回城。鲁渡战斗成为了涟水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标志性起点。
涟水抗日第一枪纪念碑
两淮战役,作为淮安地区抵抗日伪军的最后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8月26日至9月22日之间。尽管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但驻守在淮阴城(今日的清江浦区)和淮安城(今日的淮安区)的伪军却拒不缴械。对此,新四军军部果断决策,以第三师作为主力部队,发起了解放两淮的战役。战斗中,第三师的第十旅与地方武装紧密配合,对淮阴城发起猛攻。9月6日下午,我军成功突破城防,进入城区,击毙了伪师长,并彻底消灭了城内的伪军第二十八师、保安团等部,共计歼敌9000余人。
新四军解放淮阴城留影,图中左四为参与攻城战斗的李金善
在淮阴战斗胜利结束后,我军于15日迅速推进,抵达淮安城下。9月22日,随着总攻的号角响起,经过超过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成功消灭了城内伪军的3个支队,共计5000余人。两淮战役的辉煌胜利,不仅歼灭了超过15000名敌军,更使得苏北、苏中、淮南与淮北的解放区得以连成一片,大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9月22日,新四军攻克淮安城。这是当年淮城鼓楼(现为镇淮楼)下
14比38!
淮安敌后战场国共两党武装对日伪作战“成绩单”
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和《江苏省军区军史附件》中的记录,淮安地区六年半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中,国共两党对抗日伪军的战绩对比鲜明,为14比38。
在国民党军队参与的14次战斗中,最为悲壮的一次是1939年6月,国军六九八团试图收复淮城,不幸遭遇重挫,80多名官兵被俘后惨遭日军刺杀。而在同年10月,日军进攻盱城时,一架敌机被当地民兵击中,坠毁在清水坝,这无疑是对抗日志士的一丝慰藉。1940年5月,淮阴县自卫队在码头豆瓣集成功击毙了日军大尉松本,这也是较为突出的一次胜利。然而,从1941年开始,随着日军策略的改变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妥协倾向,许多国民党将领选择投敌,地方势力与伪军合流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地,自1943年3月13日后,国军在淮安地区就再也没有发起过任何对日作战。原因在于,当时的江苏省长韩德勤已逃离至安徽,成为了一名“流亡”官员。对此,江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鬼子‘二皇’他不打,专门欺负老百姓”,生动刻画了他对敌软弱、对民苛刻的形象。
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后,陈毅(前左)送韩德勤出境
与之相对的是,共产党武装力量在淮安地区的38次对日伪军的战斗中,展现出日益增强的战斗力和丰硕的战果。简单浏览这些战斗的名字,就能发现它们大多为人所熟知,包括但不限于:洪码头伏击战、龙王山之战、黄炮楼血战、郑潭口攻坚战、钦工战斗、大胡庄战斗、汤集战斗、反清乡与反蚕食战斗、刘老庄战斗、盱城之战、车桥战役、高杨战役、金沟围困战、顺河集阻击战以及两淮战役等。这些战斗不仅在数量上、规模上,而且在影响力方面,共产党武装相对于国民党武装都具有明显的压倒性优势。
车桥战役实施之前,粟裕认真研究作战方案
“一样齐名”的两场反“扫荡”遭遇战
在淮安地区的敌后战场上,曾发生了两次极为相近的反“扫荡”战斗,即大胡庄战斗和刘老庄战斗。这两场战斗均发生在淮阴和淮安一带,参与作战的我方部队同属于被称为“黄三师”的队伍。令人惊讶的是,两次战斗中我方牺牲的人员数量都恰好是82人。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时的黄克诚
大胡庄战斗发生在1941年4月26日,而刘老庄战斗则是在大约两年后的1943年3月18日。尽管两场战斗相隔一定时间,但它们的命运却因时间差而大相径庭。大胡庄战斗时,“黄三师”刚刚抵达苏北,尚未完全站稳脚跟,就面临日军五个师团分散“扫荡”的严峻考验,同时还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合围。鉴于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环境,包括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公开投敌,师长黄克诚出于保持部队士气和抗战整体战略考虑,决定不对该战斗进行广泛宣传。相反,到了1943年刘老庄战斗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超过一年,整个中国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势对我方更为有利,因此对于战斗的宣传就没有了先前的顾虑。晚年的黄克诚为了弥补当年对牺牲烈士宣传不足的遗憾,尽个人所能为大胡庄战斗中的烈士进行了正名活动。
2018年5月20日
淮周刊刊发陈凤朝撰写的
《黄克诚与大胡庄战斗英雄2连》一文
目前,大胡庄烈士陵园如同刘老庄陵园一样,已经被确立为江苏省的红色地名纪念地。
列入新四军战史的两场战役级别的反攻揭幕战
车桥战役标志着华中敌后抗战进入了局部战略反攻阶段,这一史实广为人知。然而,紧随车桥战役之后的高杨战役,其知名度相对较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不多。
高杨战役纪念碑
实际上,高杨战役与车桥战役在多个方面存在相似性。首先,两场战役的时间相近,均发生在1944年的春夏之间,间隔不超过40天。其次,从兵力投入来看,车桥战役涉及5个半团以及第3师兼苏北军区的配合,而高杨战役则动员了4个团和三个县的县总队,两者都达到了战役规模。此外,两场战役都采取了攻点打援的战略,并且均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些共同点使得车桥战役和高杨战役一同被收录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新四军战史部分。
淮安“刘胡兰”“王二小”“黄继光”
在淮安的敌后抗战历史中,有几位英雄因其感人事迹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名字,如淮安的“刘胡兰”、“王二小”和“黄继光”。尽管这些并非他们的本名,且他们的牺牲远早于那些全国闻名的英雄人物,但淮安人民依然喜欢用这些名字来称呼他们,以此表达深深的敬爱之情。
其中,被誉为淮安“刘胡兰”的朱启杰(1919-1940)是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者,来自涟水县成集乡朱南荡。她在1937年加入了抗日同盟会,并于1939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的一名优秀文艺战士,朱启杰在1940年5月带领工作队前往泗县袁圩建立基层政权时不幸被捕。面对日军的严酷刑讯,她坚贞不屈,即使敌人残忍地砍断她的手指,她也始终不写自首书,并持续痛斥敌人。最终,年仅21岁的她壮烈牺牲。
涟水“刘胡兰”朱启杰烈士画像
淮安的“王二小”王元甲(1928-1943)是淮安区泾口镇的一位少年英雄。他因为协助新四军张贴宣传标语而被日军抓获。敌人为了获取情报,对他进行了彻夜的残酷审讯,将他悬挂在梁柱上,用刺刀在他的脸上划出一道道血痕。然而,即便遭受如此非人的虐待,王元甲始终坚守秘密,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最终,年仅15岁的他被日伪军残忍地枪杀在赵舍南头。
江苏灌云的徐佳标(1926-1945)在淮安的抗战历史中被誉为“黄继光”。1945年9月,在解放淮阴城的战斗中,作为攻城尖刀班班长的徐佳标,带领队伍率先将红旗插上了城头。在激烈的战斗中,他攀越城墙时不幸被伪军砍断双手。在重伤倒地后,他注意到附近有一个敌人的暗堡正在猛烈射击,于是他以惊人的毅力挪动身体,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壮烈牺牲。徐佳标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位以身体堵枪眼的钢铁战士,年仅19岁就为国捐躯。
我军战争史上第一个用身体堵枪眼的钢铁战士徐佳标
(原作者:陈凤朝 参考来源:淮安方志公众号 因原创审核等原因,本平台对文章作了改写,特此声明并向原作者表示歉意)
打通
晕菜
突破
神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