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挖个野菜也能吃上官司?
没错,说的就是这玩意儿——看起来像头发,摸起来也像头发,而且还不算植物的东西。
这到底是个啥宝贝,为啥国家非得保护它?
发菜不发财
在贫瘠的土地与广袤沙漠之间,能扎根生长的植物寥寥无几。一团似人类头发的存在却顽强从杂草丛中石缝里探出头,成为例外。
人们看其飘逸如发,便以“发菜”作为它的称呼,因与“发财”同音也有了吉祥的寓意。
这东西一斤能卖到100到200块,挖出来确实能赚一笔。
发财梦碎
去年8月23日,在内蒙古名为“嘎查”的草场上。一群眼睛盯着所谓“金矿”—— 发菜,手持耙子、乘坐汽车,欲图一番大业。
这些人分工合作,很快便耙到了200多斤发菜,算下来至少能卖个2万块钱。他们正美滋滋地盘算着,要是这么挖下去,离人生巅峰不远了。
然而事与愿违,在他们心满意足准备离开时,警车猝不及防驶入视线。下一刻便被警方制服。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安局警察的警员,在得知群众举报后急速驱赴现场。
迅速介入干预非法挖掘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发菜行动,并将其逮捕,清理所有工具和发菜。这帮人,只能在牢房深处度过无尽漆黑之夜了。
回到2022年,类似案件在甘肃靖远县再次上演。六名生事者一样遭到制裁。
他们悄悄准备挖掉那些鲜艳的发菜时,被现行所捕。虽然如此,即使只是少量窃取也没能躲过法律之眼。
非法买卖发菜
对于非法采挖发菜者必然是要重罚;法律的规定,在这其中非法收购、运输、销售发菜一系列的人都不会放过。
2022年,记载下了甘肃民乐县两位黄姓兄弟的事件。
当地农民手里以120元每斤价格收走了57.9公斤的发菜。事情败露后,这两位黄姓兄弟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带有两年的缓刑,还加上4000元损失作为教训。
看来,“发财”这事儿,最后往往成了“破财”。
历史上的发菜
"发菜",亦名猪毛菜、地毛菜、旃毛菜以及龙须菜等,被学术界誉为“发状念珠藻”。
含“菜”字的称谓,但其身份并不属于我们日常理解的蔬果类别,也不在植物界之列。
1969年,“五界生物分类法”的美国生物学家威泰克将发菜划入原核生物队伍。这主要源于它缺乏标准的真核细胞构造。
然而,由于其属于藻类群体,因此有人会用植性视角对待发菜。
中国的发菜历史悠久,传言中汉代苏武放羊时食物匮乏,以发菜为生。晋代《风土记》提及一种名为“石发”的植物,仿佛头发般生长在石头上,呈碧绿色。
记载在唐朝诗人韦应物与白居易笔墨中有此类植物存在。
进至明朝,《本草纲目》李时珍手下巧笔则对水生与陆生者分别赋予了陟釐和乌韭这两个名称,很有可能就是现今所说的那抹“发菜”。
保护发菜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符合吉祥如意食物的追求愈发热烈。
"发菜"因“发财”谐音之同,深受大众喜爱,顺势踏入餐桌之上。但必须的考虑一个问题——它的生长周期长度无法满足压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递增和过度采挖导致恶性循环油然而生。
发菜不仅是一种食材,还具备固氮作用,能改善土壤质量,同时还能防风固沙,对荒漠化地区尤为重要。
过度采挖对大片土地造成破坏,环境受到影响。数据揭示:2两发菜的采集相当于16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地被破坏。至少10年时间,才能使这些遭受破坏的土地恢复原貌。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1999年国家将发菜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植物,并在2000年发布通知禁止采集、收购、销售及出口发菜。
替代品登场
禁止野生发菜的采挖后,市场上便涌现出名为“海发菜”的代替品。这种产品外貌类似真发菜,却色泽更青翠,透明度稍高。
全中国各地已积极入手种植海发菜,供应质优的产品给无数消费者。
然而让人忧心的是,“假冒骗利”之行仍有商家在进行。比如真实的“真发菜”,其浸水后会膨胀且几乎不可能分裂;反观那些虚称的“假发菜”,在溶化过程中易显黑褐或绿褐两色,并能轻易碎裂。
对售卖假发菜的人定罪到底时根据卖假货还是违禁品来,具体情况有待观察。
结语
总结来说,虽然发菜美味可口,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盼望在享用美食之际能够意识到自然保护的必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