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去有海的地方躺平」,大概是每一个写不完PPT、背不动KPI和下不了班的年轻人们片刻喘息时,心中的最终幻想。
作为近些年的旅游目的地大热门,海南万宁吸引了无数游客,也承接下了许多选择勇敢“逃跑”的人们在此定居。在大海的潮汐与日出日落下催生的各种新潮的生活娱乐中,人们得以从流水线般的日常中挣脱,将浪费时间合理化。在社交媒体上,你会轻易被万宁的浪人们所展现的自由、无拘的状态所感染,你也会听到人们传述这样一句话:“来万宁,来自由的地方。”
然而只有真正住过万宁的大多数人才会知道这句话还有后半句:“绝对自由,相对贫穷。”
万宁的人
PART01
活在海浪
和另一种期待里
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对逃离的一种具体想象,但它必须是闭塞且开放的,否则会很容易掉进“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陷阱。而万宁一道道得天独厚适宜冲浪的海湾环绕着一半的山与沙滩,又衔接着另一半广阔无垠的大海。大自然总是能完美地平衡自己,无论你想在海上或是陆地,抑或是森林与高山,这里似乎满足人们对“疗愈”的渴望。
整个中国这样的地方是屈指可数的,如同海南岛对于全国人民的稀缺性,万宁的稀缺性从它作为中国的第一个浪点被发现便初现端倪。这里的一切未被工业渲染,一切都是简单自然。
从最开始2010年左右被外国人发现日月湾是中国最佳冲浪地并命名为日后人们熟知的 “RIYUEBAY” 开始,冲浪文化开始在万宁扎根生长,成为了国内最佳的冲浪地点且没有之一 ——从所有的国家冲浪队都在此常驻训练便可知一二。而冲浪这项运动也如滑雪一般,开始走向大众化,吸引着那些来到万宁的人一头扎进海里。
到2024年这十几年的时间,如同潮水起伏一般日月湾涌进来各种各样的人。大海从不说话,但会滋养哺育一个个人、一种种人、一批批人,如同人们对它的期待:平等且无拘无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大海变得更加简单与纯粹——没人评价你的外貌、穿搭,也不会在乎你原来的生活背景。
城市中的一致性审美在这里被打碎,并以一个个仿佛不被允许存在的样子结结实实串联到了一起。它形成一种风格,名字叫做包容。来来往往常驻的年轻人,男生清一色的黝黑健壮的身材,女生则享有最高的穿衣自由。
这种不用活在他人目光里的日子,大概是年轻人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
在我看来,选择万宁就像是选择一种对生活新的期待,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能连接它与你的只有海浪。你需要学会一切从简,从头开始,从自己的手中开始创造。一张桌、一顿饭、一次亲手实践的赶海,然后从城市中的匆忙中(毫无负罪感地)解脱。
从海边荒地
PART02
到人造的
嬉皮式乌托邦
即使会被冲浪老炮儿抗议,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认同2018年是中国冲浪历史的元年。这一年冲浪综艺节目《夏日冲浪店》的播出,让热衷于明星综艺的年轻人们看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项海洋运动。在流量为一切的2018年,明星们带来的流量强势将冲浪这项在国内普及度几乎为0的运动带入了大众视野。
随着冲浪这项运动的发展,日月湾也从最初的海边荒地成为了聚集着冲浪爱好者的港湾。从第一家冲浪店「戒浪·不」,到后来的「GROM」、「GOOFY DOG」、「SHAKA」、「冲浪家」等等。各个时代版本的冲浪俱乐部一一登上日月湾的历史舞台,见证着冲浪这个群体的壮大,独属于万宁这个城市气质的诞生。
海浪带来浪人,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旅人。在这些年,万宁在社交媒体上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随着“小众”、“国产巴厘岛”、“国内版加州”等标签的加持,属于万宁的商业化也席卷而来。
几乎每一家店铺都不约而同走向一种“全方位发展”的道路——从一开始大家的刚需咖啡,到每个店铺都必须拥有一个面朝大海的露天吧台,再到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店铺将咖啡与餐饮、冲浪、酒吧、音乐live、原创服装等各种业态综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些都市生活独有的精致感。
GROM老店与23年开业新店
但只有久居万宁的人才会知道,大部分店铺的存在可能只是为了提供打卡拍照—— 一杯价格接近50元的咖啡,即使是上海人来到这里可能也会愣神几秒钟。
而万宁的夜晚自然也“不甘寂寞”。随着日月湾出现第一家西餐吧加酒吧「KAYA」,收留着这些年轻男女的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临海的小店挤满了人,从白天的大海里回到岸上的人们忘我地随着音乐舞动身躯,彻夜喝酒后还要再贪婪地顺路看个海边日出。于是第二家第三家更多家纷纷出现,「HOT WAVE」、「SAVANNAH」、「NOCAP」......各自招摇。在这里,不管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
于是专属于日月湾的节奏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白天冲浪晒太阳、晚上喝酒跳舞,这种专为年轻人制造的乌托邦,嬉皮自由成为了万宁独树一帜的标签。但这种快乐至上的娱乐生活似乎也将万宁切成了AB两面—— 一面是原始的大自然生活,一面是与大城市相似气质的精致与小资。
为了海浪而来的人发现大海是免费的,但海边的生活却没人可以免单。如同来万宁居住许久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
“我为了逃离大城市来到万宁,但某种意义上万宁现在和大城市越来越像了。”
海浪之外
PART03
万宁生活的
一体两面
无可否认的是,网红式流量的确是可以真正帮助一个小众城市获得更多的资源与优秀发展的可能。近些年各式菜系的饭店开始在日月湾及各个村子里寻找自己的铺子,各种档次的民宿鳞次栉比地盖了起来,一切都飞速发展。
当然,快速发展帮助万宁越发适合旅游,却也让许多生活在此地的“候鸟”们跟不上步伐——呆得越久的人越常说出那句“日月湾已经不是从前的日月湾了”。很多人开始转移到石梅湾居住,高额的房租让人无力支付,宁可买上一辆破二手踏板骑上一段土路穿去村里,过上一种归隐田园式生活显得更有性价比。
六年间日月湾从最开始的一家冲浪店,逐渐衍生到二三十家冲浪店。到2023年日月湾的冲浪店一度差点被整体击垮,被本地冲浪教练沙滩摆摊拉客的低成本运营苦打价格战,也被三亚后海涌入的资本席卷。海里浸泡着全身推上两个小时板子,只能赚个一两百块,有时候甚至一天还排不上一节课——更多的自由教练甚至连1500的底薪都没有。
也有许多人在万宁做着数字游民,线上赚取北上广前同事提供的零工机会,或者是有点手艺做个手工晚上摆摊卖给游客。人人几乎都会摄影,因为除了游客们旺盛的留念需求外,实在是很难再创造些别的职位让这些年轻人赖以谋生。在日月湾的工作和工作是没什么区别的,薪水满打满算下来都是三四千一个月,最多就是工作时长的区别。
那些常住的年轻男女对自己的生活一度感到满意,但久住后才明白海边的生活是昂贵的。
偶尔他们也感到厌烦,这里总是每天都在上演着离别。在日月湾人与人的情谊总是“有限”的,也许半年一年,也许三年五年。大家都知道自己总是要离开的,因为在这里的生活无法达到一种收支平衡,入不敷出的生活让大家都被动在这里学会了最大限度缩减自己的欲望。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安静的大海梦总有破碎的那一天,在它到来的那一天前,大部分人选择苦苦支撑。
大海是一场戒不掉的“瘾”,你感受得到它回馈给你的力量,在冲浪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接受海浪的抚摸与推拉,乘上一道属于自己的浪向前涌去,骄傲、愉悦。常驻这里的人是不需要去刻意互相交朋友们的,但大家都有一种默契在彼此之间。
“没点毛病的人谁在万宁呆着呢?”
“你在万宁干什么?为什么要在万宁呆着呢。”
“治病。”
迷茫是生命的必经之路,没有哪个地方可以成为捷径跳过它。但有些人将这个捷径实体具像化和一个城市联想到一起命名为“万宁”,并在精神上给它推上了神坛。去万宁,就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我出逃,逃离还未构建成功的自我,于是一场悲壮的迷茫也就此开始。
依旧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万宁,他们叫它很多各种各样的名字。理想国、乌托邦、嬉皮士天堂、自由的地方。他们选择这里起初只是因为这里有椰林、大海、冲浪。关注自然与自己身体的生活状态那只是第一步,在这个崭新的旅程里探索着被厚厚的茧缠住的自我才是这一生中重要命题是否有缘开启的契机。
不同人灵魂的成熟就像不同种子的植物,也许是花也许是树,生长周期与收获方式都各不相同。但寻找自我的旅程一旦开始,那么收获自我的那一天也开始逐渐逼近。
祝你我都能早日找到心中的“万宁”。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Oliver
撰文 / Seeyou
图片提供 / Seeyou、GROM官方公众号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