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东周开始的。从东周到秦汉上千年的时间里,史学家没有发现大臣跪着向皇帝(国君)奏事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臣们面见君主无须“跪”。这个时期的朝会相对自由,大臣们可以在君主面前站立或就座。据《吕氏春秋》:魏文侯去见当时的贤能之士段干木,站累了也不敢坐下休息。回来后,见大臣翟黄,箕踞于堂上跟他谈话,翟黄很不高兴。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做臣子的翟黄,敢埋怨国君魏文侯的坐姿不雅,说明当时君臣之间的相见相当平等,比较随便。
战国时,君主和大臣互相行叩头礼。《史记•商君传》提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以“强国之语”,说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表明那时的国君不摆臭架子。相反,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统治者倒常常给臣子叩头。《战国策·秦策三》:“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史记•刺客传》: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当然,宋代以前所说的“跪”不等于“下跪叩头”。宋人王楙在《野客丛书》解释了“拜”的特征:“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从先秦到唐朝,跪都是一种坐礼。两人对坐时表示感激、敬意,行跪礼,如同站立时行揖礼。
汉初,大臣们跟皇帝平起平坐。官员们在上朝的时候都是坐着的。有的大臣年纪比较大了,还可以躺着上朝。后来,为彰显皇帝的威严和崇高地位,才出现跪拜之礼。大臣们对皇帝的跪拜之礼,就有着不同的等级和规定,并非所有的大臣都要行三拜九叩大礼。到了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儒学大家,汉初朝仪的主要设计者叔孙通向刘邦建议,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刘邦地答应了,才有了正规的朝仪。汉唐之际,大臣向皇帝汇报时,基本是跪坐,如同日本的坐姿。跪坐不是下跪,而是普遍的坐姿。原因很简单,当时没有桌椅。
唐朝,高级官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跪拜皇帝,而低级官员则需要在面见皇帝时行跪拜之礼。宋朝,基本上不用跪礼,社交礼仪通常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君与臣的日常见面礼仪,也是揖拜之礼。只有极庄重的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才有跪拜礼节。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基本是站着。一些重臣或老臣,可以得到座位。宋仁宗想给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加官晋爵。包拯据理力争,唾沫星子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说明两人是面对面站着对话。在宋朝人看来,“跪”充满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认罪的时候才会用。对于普通人,跪天、跪地、跪父母、跪老师,就是见了君主,也仅仅是作揖而已。
元时,开始要求臣子下跪。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可见,跪拜礼是胡风胡礼。洪武四年,朱元璋的一句话,说明了元朝的“礼仪”:“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连饮宴行酒都要下跪,可见元朝跪礼之盛。当时,元宰相耶律楚材大力推动文治,逐步构建了“以儒治国”的方略。他盲目学习上古礼仪,于是已被废除的跪礼重新被抬了出来。元太宗蒙古大汗窝阔台登基,耶律楚材对察合台(察合台汗国建立者)说:“您虽然是窝阔台大汗的哥哥,但是从地位上讲,你是臣子,应当对大汗行跪拜礼。你带头下跪了,就没有人敢不拜。”察合台就率领蒙古各部向大汗窝阔台行了双膝跪拜大礼。从此,中国原本最庄重的“跪礼”变成见面礼,动辄就跪,跪软了膝盖,跪断了风骨。元朝之际,大臣基本都是跪着说话。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后,忽必烈要求他行下跪之礼。文天祥拒绝了,因为南揖北跪。汉人是作揖,下跪是胡人,南人视“跪”为屈辱。
明太祖驱逐了鞑虏,恢复了大量的汉制,却将跪拜礼保留了下来,明文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洪武四年,鉴于元朝“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的弊端,朱元璋诏定官民恢复揖拜礼。所谓揖拜礼,就是拱手作揖。《明史·礼志》记载:凡百官于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明朝的王公大臣,在朝上与皇帝商议朝政时,无须行三跪九叩之礼。当然,皇帝在奉天殿祭拜上天时,大臣要下跪。如果犯法了,在“明镜高悬”的法堂上,草民要下跪的。
到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极点。《清代巴县档案汇编》记载: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蚁民”自称。“蚁民”上衙门打官司,要全程跪着听审。古代大臣上朝,“唐朝坐,宋朝站,清朝跪”。而在清朝,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只有一个,那就是跪礼。百姓见官员要跪,下级见上级要跪,群臣见皇帝要跪。双膝连续跪地三次,然后再叩头九次,是所谓的“三跪九叩”之礼。《清会典》记录:遇上朝会,文武百官要行三跪九叩礼。大臣在行三跪九叩之礼时,汉族大臣称臣,满族大臣自称奴才。不但要跪,还要叩响头,以头触地,叩得越响亮,越显示出忠心。
这种硬规定,对西方官员行不通。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召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帝时,马戛尔尼与和珅发生了争执。和珅让其行跪拜礼,也就是“三拜九叩”的大礼。英国人哪有这样的礼节?经过交涉,马戛尔尼最后行了单膝跪礼。以此为例,西方人后来在觐见时,都拒绝向清朝皇帝下跪。清廷虽然不乐意,但洋人的坚船利炮,让他们不敢坚持。于是对西方人一律改用了“三进三鞠躬”之仪。而对国人,仍然要如此跪拜,直到辛亥革命胜利,才结束了这种陋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