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与四方亲友聚会,饭桌上不免会与亲朋谈论中国经济的现状与破局,我的观点其实一直简单明了:我认为中国经济破局的关键,在于我们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比如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攻克的芯片产业,以及民航制造业。
正好,这两天又有一个新闻。
2月16号的时候,我国的C919国产客机从上海起飞,直达3800多公里外的新加坡,参加今年的新加坡航展,要知道这是C919客机商用后,首次飞出国门前往国外参展。这次C919出国,也解答了两个问题:
其一,就算没有欧美的适航证,我们的国产飞机也照样是可以飞国际航班的。我们国内的适航证,在国外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当然,欧美适航证依旧拥有国际上最高的“含金量”,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
其二,虽然说C919还只是窄体客机,但确实会以出口国外,作为目标,不然也不会千里迢迢飞往国外参展。
如果说C919国外参展,是我们第一个大动作的话,今年还有两个大动作也值得我们关注。最近,中国民航局明确了两个重点任务:一是推动C919客机在欧洲取证;二是优先审查长江-1000发动机。
从国外参展,到争取欧洲适航证,再到审查国产大涵道发动机,这三条都透露出了一个,美国人不愿相信的事实:在民航制造领域,中国已经开始“去美国化”了。
为什么要“去美国化”?因为这关系到C919能否走出国门,甚至是今后能否生存的问题。当然,。这里不是说,咱们要搞“闭关锁国”,都知道现在的趋势是全球化。我们在C919上的“去美国化”,是基于现实考虑。
都知道,现在的民航市场,是波音与空客的天下,中国既然决心打破垄断,就必然会触及这两家的蛋糕,尤其是波音的,毕竟中国与空客签署了4000亿人民币的民航大单,中欧在民航领域还在亲密合作阶段。
当然,中国的C919现阶段,与美国的合作也不少,尤其是核心的航空发动机。现在C919用的发动机,就是美国通用公司与法国赛峰公司合作的大涵道(LEAP-1C)发动机。美国这边早在特朗普时期,就已经发出过考虑给中国断供航空发动机。
说实话,美国人现在就是在评估你的国产飞机发展情况,按照美国人的性格,他们会在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的时候突然出手,让你先付出巨大的代价,再最终功亏一篑。
我们要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要比美国的预料,更早一步实现目标。所以说,C919的“去美国化”是必然选择,只有成功了,才会有后面的C929、C939。
另外就是,尤其要关注我们的国产发动机的研发进度。
2022年10月份的时候,中航商发组织了一场“加速推进长江-1000A商用航发适航取证”工作动员会,并且公布这款发动机预计最快2024年装配C919上,然后最快2025年取证并且交付。
再结合不久前,中国民航局宣布,今年要优先审查长江-1000发动机,那么可以判断这台发动机的研发,已经进入尾声,很可能今年我们就能见到我们的长江-1000发动机,装配在C919客机上,进行测试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