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多少存款能称得上大款,上千万还是上亿?如果有人一出手就是一个小目标,那这个人是不是个大富豪呢?
传统认知中,是的。但如果把故事的地点转换到非洲的一角,答案就变成否定的了
,因为它的物价夸张到一个小目标还不一定能够买到一台洗衣机。
这个地方就是津巴布韦
,一个买东西需要带着成捆、成包、成箱的钱的地方。
(津币)
一、钞票上数不尽的零,购买力走不完的低
你见过的钞票中面值最大的是多少,国内的100还是隔壁邻居越南的50000?想象一下如果一张纸币上的数字有整整14个0会是什么样子?
掰着手指数了好几遍,它的一张面值为一百万亿,而这样一个夸张到难以形容的钞票在现实中是存在的,
它的单位是津元,发行于津巴布韦。
那么,一张数额这么大的钞票都能用来做什么呢?
一双袜子,200万;一趟公交,3万;一袋大米,900万;一台笔记本,数十到数百亿不等…
(津元)
这个令人咋舌的物价只是某一个阶段的,由于通胀持续走高几乎是隔几天就要大变动一次,大米这种必需品一个月不买价格就会翻上三番,
到后来甚至是一日一变。
又过了大约一两年,当地人交易的基础单位已经从百万进化到千万、亿,最终演化至百亿都难以满足人们的求。一百万亿面额的钱应运而生,
在2009年面世,但它所膨胀的只是表面的数值,实际购买力很低且在不断下降。
所以,这个人人身家都是以亿为单位起跳的国度,不仅不富有反倒有着极高的贫困率。一百万亿看着很吓人,
但真实价值很低,别说后半辈子躺平逍遥了,养活自己都不容易。
日常出门购物,都得背着包装钱,重量能把肩膀压得生疼;稍微贵重一点的,比如电子产品就得行李箱伺候了。
交易一次,数钱就得占据半个多小时甚至更久。
(津元)
不论是个人还是商家都无法长期依赖人工完成数量如此大的钱的计数,且不说容易出差错,
单就是高昂的时间成本这一点就让人们难以忍受。
因此,点钞机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货物之一。但它的价格比较贵,对于30% ~40% 连果腹都成问题的人来说不值得。
为了方便,人们干脆直接上秤称。钞票是国家使用一样的材料统一印制的,重量大差不差,同样重量的钞票面值也差不多,
无奈之下使用重量来代替繁琐的数钱也不是不行。
可津巴布韦原本并不是这样的,它做到过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甚至还能结余出口到其他地方,但如今俄乌一开打它的食品通胀立刻直线飙高,
因为很依赖从黑海出口的粮食。
(津巴布韦)
它曾经是鲜花之都、黄金之国,一度因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而成为周边地区人们度假的优选。
它的物价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比较稳定的,随着季节而自然涨落,通胀也不高。
如今,这一切美好都化为乌有。进入21世纪之后,20多年间的大部分时候它都处于高位通胀之中,即便到了2022年仍然高达289%,
也就是说一年的时间里平均价格翻了2.89倍。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货币)
二、曾经地区发展领头羊,土改失败通胀涨上天
在一片法国后花园中,津巴布韦是少有的被英国殖民的地方。
从1890年沦陷开始,九十年间人们不间断的斗争,尤其是在二战后各族人民一同兴起的反殖民浪潮中开始了武装抗争,终于在1980年得以独立。
它的面积不大又是内陆国,但却是非洲工业基础首屈一指的地方
,原因是其拥有着黄金、铜等矿产。
(津·地图)
以铂金为例,不仅储量高居全球第二就连质量也是令人羡慕的好;稀土总共有9种,它就已经被探明了7种。
这个39万平方千米的地方,论及矿产资源那真的能称得上一句“得天独厚”。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招来了英国的觊觎,落入它的手中将近一个世纪。
1980年,津巴布韦开始了穆加贝时代,
此后的37年间国家都是在此人的治理下
期间,既有90年代前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工业、农业在非洲傲视群雄,GDP增长一度高达21%;也有改革失败和美国制裁双重不利因素叠加之下的经济大幅度下滑。
(穆加贝)
在独立的时候,津巴布韦的土地基本都被西方或者白人给占据了。
新生的津巴布韦政府无法容忍这种情况,准备把所有权收回来。
他们与英国进行谈判然后签署了一个协议,政府回购土地的资金由英方支持。毕竟对方在殖民的近百年间攫取走高额的利润
,相比之下,这一点小小的补偿不算什么。
这些土地可以用来安置那些退伍的军人,既能够解决民生问题又能提高政府威望,
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案。
(穆加贝)
但随着1989年英国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撕毁了协议不再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结果就是本来进度就不快的回收就更加缓慢了。
2000年津巴布韦开启新一轮的改革,以政府命令的方式进行强行回收。
但,结果却并不美好。
一方面当地人没有掌握相应的耕种技术,拿到土地之后产出不理想;另一方面不少白人拥有者闻风而去,两手一摊表示我不种了。
(津·农场)
大量土地不是闲置就是降收,直接结果就是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别说出口了连自己国民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以2005年到2008年为例,玉米的产量降低65.8%,烟草的情况更加严重是72.2%。
后续又引发连锁反应,工业、旅游等产业也遭到打击甚至一蹶不振。更加糟糕的是,西方国家对土改一直心存不满,甚至不惜举起制裁的大棒。
物价不断上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则在不断下降。
从20世纪末开始,津巴布韦的经济就进入了困顿之中;到了2000年以后,则直接开启了艰难模式,增长直接变为负数。
以金矿为例,2008年的产量仅为3吨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10。
(“救救津巴布韦”)
人们在这里见识到了众多以往难以想象的情况
。2006年,通胀为1042.9%;2007年,翻了十倍;2008年,数字来到了50000000%;到2009年,更是飙到了1000000000%!
这一系列数据让人叹为观止,津元在这里似乎已经“不是”钱了:老百姓手中的货币面值高到离谱,可他们的生活却是那么贫困!
2008年年中,1000亿仅仅能够买一片小面包果腹
。人们购买一块新鲜出锅的油炸食品,用来包裹的不是纸不是塑料袋而是面值低的钱,纸币比它们便宜多了。
这种畸形的状态一直存在到2009年,政府实在无力控制像脱缰野马一样的通胀,
不得不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放弃本国货币。
(津·购物)
三、津元贬值速度超想象,废除本币断尾求生存
1980年,是津巴布韦重获新生的一年,
当家做主的第一年就立刻发行了自己的货币-津元。
正常来说,货币只需要根据技术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增添或者去除某些面值。在20世纪,津元还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的,
199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几种面值较大的纸币。
进入21世纪之后,前十年陷入了超发货币以应对危机导致通胀、物价飙上天之下又发行面值越来越大的币种的恶性循环之中。
短短三四年的时间中,面值已经从最高1000飙到了百万亿。
每天一睁眼,人们第一想的事情就是今天价格又涨了多少。
他们对津元没有一点安全感,趋利避害之下大家不得不想办法换成保值的东西,有门路的就会换成稳定的币种比如美元。
(津元)
官方的兑换额度有限制,催生了民间钱庄的繁荣。进去的时候人们都是抱着一大箱子钱。但出来的时候差不多就两手空空,
换来的美元用一个钱包或者小纸盒子就能装下了。
官方和民间的汇率之间的差别在2008年末达到了五位数;津元贬值的速度也太快,2003年1美元需要1000津元来换,到了2008年底则是18位数才行。
为了防止民间炒汇,干脆就把这些钱庄都给关了。不过,只要大量的需求还存在,钱庄就不可能真的消失,这一禁令只是让钱庄从明面上“不见”了,
实际上它们都转入了地下。
2009年,津巴布韦不得不宣布放弃津元!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以美元为主的多国货币成为主要流通币种,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
甚至在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0%。
(美元)
但外币也并非完美的,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流通性不足、巨额资金非法外流。
随着使用的时间越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2019年,津元终于回归。
可食品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通胀依旧处于居高不下的水平,在回归的当年就达到了230%,同时期全球一片降息的大趋势下津巴布韦却不得不逆势而上。
新津元推出后不久,仅仅半年的时间对美元的汇率就从2.5:1涨到了13:1。
(新津元)
人们依旧青睐其他保值的物品或者货币,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人选择了频频被风险警告的比特币。然而,不久之后币灾就发生了,
那些为了避险而购买的津巴布韦人再次遭到巨大打击。
2017年,新政府上台,致力于恢复经济。六年后的今天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效,2023年经济增长为5.5%,通胀则控制在了两位数,矿业、旅游等产业的增加率都不错。
当然,真正从恢复到大步发展并非一日之功,
但至少人们能看到希望,也不必再过那种钱不如纸的日子。
(津巴布韦)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津巴布韦启动换币计划:175000000000000000津巴布韦元换5美元.[OL].2015.06.12.
环球网.津巴布韦发行本国硬币 专家认为谈津元回归为时尚早.[OL].2014.12.19.
观察者网.津巴布韦17年通货膨胀“钱不如纸”,经济失败诱发政治风暴.[OL].2017.11.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