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的京剧历史上,梅兰芳的地位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从八岁开始学戏,九岁便拜入当时的名角吴菱仙名下学习青衣,11岁登台,等到36岁时,凭借《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一角,在北京《顺天时报》举办的首届京剧旦角名伶大评选中夺得“四大名旦”之首。
此后的梅兰芳演出足迹遍布中外,终成一代宗师。
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乃是当时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的班主,是当时京城数一数二的老旦,有着“胖巧玲”的绰号,乃是同光十三伶之一。
梅兰芳小时候性子顽劣,于是梅巧玲便让其拜入同为“十三伶”之一的时小福的弟子吴菱仙门下,学习青衣。
1913年,19岁的梅兰芳在京城闯出一点名气之后便来到了上海发展。梅兰芳的青衣将唱功与表演结合得恰到好处,于是一到上海便一炮而红,获得了“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誉。
1916年,在上海站稳脚跟的梅兰芳,开始尝试着拓宽自己的戏路,开始尝试一些针砭时弊的时装剧。这在当时的戏剧界,绝对是一种创新。也因此,梅兰芳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声誉,被人们称为“伶界大王”,并获得了去日本演出的机会,名噪全球。
在日本的时候,梅兰芳的每场戏都座无虚席,受到日本观众的狂热欢迎,曾经在日本帝国剧场连演12天,场场爆满,这是此前从未有人达到过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梅兰芳在日本赢得了声望,很受日本人的尊重。
除了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外,梅兰芳后来在美国也有过诸多精彩的表演。
1930年,梅兰芳登上了美国百老汇的喜剧舞台,看惯了莎士比亚、易卜生之后,美国人突然发现原来中国也有着与西方歌剧一样充满艺术气息的戏剧艺术。
并且,在看过梅兰芳表演的旦角之后,这些五大三粗的美国人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男性是如何将女性之美演绎得如此惟妙惟肖的。
一时间,京剧旦角的这种艺术风格成为美国人热议的话题,此后梅兰芳的演出再现了当年在日本时的盛况。
美国的多家媒体刊登了美国戏剧评论家的文章,对中国的京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就连当时名噪全世界的哑剧演员卓别林都专程来拜会梅兰芳。
毕竟如此,当时的美国波摩拿学院和南加利福利尼亚大学在见识到了梅兰芳演绎的京剧之后,又深入研究了中国戏剧。
通过梅兰芳,美国的学界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通过梅兰芳,美国的学界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上述的两所大学,最后还给梅兰芳授予了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
可以说,当时的梅兰芳凭一人之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成为受人追捧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在国内因为“五四运动”的矫枉过正而对京剧等传统艺术大加批判的同时,梅兰芳却向世界证明,中国的传统艺术,绝对是能够比肩,甚至超越西方戏剧艺术的存在。
爱艺术,更爱祖国
为什么时至今日都没有人能够撼动梅兰芳在京剧界的地位,就是因为梅兰芳在那个崇尚洋学而泥沙俱下的年代,坚持演绎传统艺术而最终成为当时文艺界的一股清流。
与当时盛行的话剧、“文明戏”相比,梅兰芳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拓宽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并且,通过经年累月的舞台积累,创造了很多经典的桥段。
在梅兰芳表演的著名京剧曲目《白蛇传》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白素贞推了一把许仙。
可没想到的是,梅兰芳用力过猛,差点将台上的“许仙”推倒。于是梅兰芳便准备伸手拉住对方。
可手刚一伸出,梅兰芳便意识到了不对劲,要是扶了对方岂不成了舞台事故。于是在拉住许仙之后,梅兰芳便又推了一把“许仙”。
而就是这个一拉一推的动作,却将白娘子被许仙背叛之后的那种复杂的心情演绎得活灵活现,于是原本的舞台事故便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演绎桥段。
梅兰芳通过多年的舞台经验,以及吸取的理解,将当时的很多传统曲目的演绎都进行了改良。经过梅兰芳润色之后的戏剧,情节扣人心弦,情感逼真,让人看后回味无穷。远比当时大多数的话剧、“文明戏”更为动人。
1935年,梅兰芳出访刚建立不久的苏联,同样在苏联的文化界掀起了热潮。著名的苏联戏剧家、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看了梅兰芳的表演之后,惊讶于梅兰芳的肢体表演艺术,还曾说道:“看了梅先生手指的表演后,我100个学生的手都该被砍掉了。”
事实证明,不仅是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梅兰芳表演的京剧赞不绝口,就连当时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对京剧的表演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就是这样的国粹,却遭到了当时国内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的抵制与嘲讽。
不过对于这些,梅兰芳从来没有在意过。在梅兰芳的身上,有一种在传统文化经年累月的浸润下所形成的含蓄与深沉。对于梅兰芳而言,与其在文艺界与人争论,倒不如多想一想戏剧的发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从北到南,中国的很多城市都相继被日寇所占领。当时日本人鉴于梅兰芳的名气,以及对于京剧艺术家的尊重,希望梅兰芳能够为日军唱戏,并且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日本人歌功颂德。
尽管只是一介伶人,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梅兰芳却有着自己的坚持。
梅兰芳不仅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更是编创了著名的曲目《生死恨》,通过借用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暗讽当时日军占领中国的现状,并通过主人公程鹏举抗金的故事,表达了对于抗击外敌的英雄们的赞扬。
《生死恨》问世之后,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于是梅兰芳只好率团到香港发展。到了香港之后,很多剧团成员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于是选择陆续地回到国内。
无戏可演的梅兰芳情愿孤身留在香港,也不愿意回到被日本人所占领的故土。后来香港的形势也急剧恶化,1941年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投降,此后香港迎来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期。
得知梅兰芳在香港,日本人又打起了梅兰芳的主意。没办法,梅兰芳干脆留起了胡子。
梅兰芳对外人解释道:“别瞧这一小撮胡子,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用处。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如果他们还懂得一点礼貌,这块挡箭牌,就多少能起点作用。”显然,他已经做好了香港沦陷的准备。
要知道演了一辈子旦角的梅兰芳,从来没有这样过。而这都是为了拒绝与日本人的合作。对于梅兰芳而言,京剧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对于这个追求可以放弃一切。
但是当需要在民族气节与做选择的时候,京剧同样可以被放弃。可见,梅兰芳在台上是旦角,在台下确实一个铮铮铁骨的真汉子。
梅兰芳曾说:“我已决心不为他们演戏,即使死了也无怨言,死得其所。”
此后整整八年的时间,梅兰芳都无缘于京剧的舞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梅兰芳才再度出山。刮掉了留蓄已久的胡子,再次以青衣的面貌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周总理特批一口阴沉木棺材安葬梅兰芳
新中国成立之后,梅兰芳任中国京剧院第一任院长。之所以能够得此殊荣,一方面是因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成就,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对梅兰芳人格的肯定。
1953年,抗美援朝前线终于得以停战。于是党中央决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次休整慰问活动。而赴前线进行慰问演出的人员汇总,就有梅兰芳。
来到前线的梅兰芳,终于见识到了人民军队是如何与群众团结在一起的。从艺半身,梅兰芳见过太多的军队,但却第一次见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的人民军队。
被感动的梅兰芳说道:“他的所见所闻,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只有将全部的感动融入表演中。”
在朝鲜前线,梅兰芳第一次在病房里面为志愿军的战士做演出。没有乐器,梅兰芳就在病房里面清唱。此时的梅兰芳,已经不再是旧社会台上的角,而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梅兰芳曾说:“当我想到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的时候,我是无限地愉快,这几年来我是越来越年轻了!”
1959年3月26日,梅兰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祖国成立十周年时创作了《穆桂英挂帅》这一剧目。
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梅兰芳塑造的最后一个舞台形象。
1961年,梅兰芳因为严重的心脏病,住进了北京阜外医院。尽管此时梅兰芳的身体已经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但是在医院中的梅兰芳依旧惦记着自己未完成的工作以及自己正在准备的新戏剧和新疆进行慰问演出的事情。
1961年8月8日凌晨,在医院陪护的梅葆玖仅仅出去了一会,当他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只见医护人员正在尽全力地对梅兰芳进行抢救。尽管当时北京阜外医院的医生接近了全力,但是依旧没能将梅兰芳救回来。
最终一代京剧泰斗梅兰芳在这天因心肌梗塞逝世,一代名伶就此走完了自己的艺术人生。消息传出之后,举国悲痛。人们敬重梅兰芳一生的高尚品格与在艺术上的孜孜追求。
国家为了表彰梅兰芳对于文化事业的贡献,周总理特批将国库内的一口阴沉木棺材,用来收殓梅兰芳遗体使用。
在梅兰芳的追悼会现场,上千人前来悼唁,躺在阴沉木棺材里面的梅兰芳仪容安详,宛如沉睡,但追悼会现场确实充满了悲切之情。
与梅兰芳的安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数前来悼唁的文艺界人士以及梅兰芳的戏迷们的恸哭。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以这样的方式来送别这位将一生都献给艺术的大师。
著名剧作家老舍在听闻梅兰芳逝世后说道:“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梅兰芳逝世以后,为纪念这位京剧大师为京剧文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国家在泰州为梅兰芳修建了一座纪念馆,俗称梅苑。
这里原本是梅兰芳故乡的纪念建筑群,后来经过重修之后便成为了“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1985年2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题写了馆名。此后经常都会有国家领导人到处参观。每每在听到现场解说结合馆内的藏品介绍梅兰芳的一生时,总是能够让人对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肃然起敬。
而在北京,梅兰芳生前的故居同样被修建成为了纪念馆。里面放置了梅兰芳生前的诸多物品以及旧照片,记录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