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重新登基,成为大明历史上两次登基的皇帝。他上台后,开始清理朱祁钰留下的臣子,六部尚书清理掉五个。
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在街头,刽子手愧疚地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孙太后愤怒指责明英宗朱祁镇:“其他人都可动他,唯独你不行,你为何杀他?
于谦为什么要死?英宗为什么要这么做?
于谦功高盖主
土木堡之变后,群臣一片慌乱,徐有贞居然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直接被于谦怼了回去,他说京师是根本,你们难道到没有看到南宋的结局吗?
正是他的坚持,又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支持,朱祁钰才同意了防御京城的策略。
亏了于谦的上下调度,人心才安稳,国朝没有皇帝,人心不安,于谦奏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他本人毫无私心,只是为了国家。但是从这一刻开始,皇权有任何变故,于谦性命就难保。
对于朱祁镇来说,于谦就是一个不忠的臣子,但对大明来说他还是忠臣。
于谦有了拥立新君的功劳,在他的带领下,通力合作,成功抵御了瓦剌大军,守卫了京城的安全。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他成了朱祁钰最为倚重的大臣。
于谦清廉公正,人品贵重,才干出众,和大明一般的文官武将不一样。
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打起了小算盘,不想将朱祁镇接回,于谦还是劝说他将朱祁镇接回。
可见朱祁钰和于谦还是不成熟,他们应该懂得一山容不得二虎,换上朱元璋和朱棣,绝对不允许朱祁镇活着,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朱祁镇回来之后,被囚禁在南宫整整九年,日子苦闷。
宫外的朱祁钰做事也不上路,有了自己的儿子,想要改立太子。
这里插一句,当初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登基,有一个条件,就是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皇位保留在朱祁镇一脉。
朱祁钰还用金钱收买大臣,好让他儿子登基,好景不长,他的儿子朱见济被立太子,一年后夭折了。
朱祁钰不甘心,还要找藩王来继承大统,自然大臣们也不愿意,法理上也说不过去。
之后朱祁钰的身体也日渐不好,天顺元年(1457年)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帮助下,朱祁镇复位了。
为什么要杀于谦
朱祁镇虽然做了很多错事,但是作为皇帝他不傻,他要为自己今后的统治,去除障碍。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心有余悸,万一不成功,他就命不久矣。
他清楚于谦的功劳,但是他更要给自己夺门之变,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就是要给自己的复位找一个替罪羊。这样可以最快、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稳定政局、掌握权力。
皇帝新登基都要立威,要找前朝的大臣的岔子,于谦就是朱祁镇杀鸡儆猴最好的对象。
当然皇帝朱祁镇和于谦之间的恩怨不止于此,于谦拥立了朱祁钰,让他在归来之后,白白在南宫囚禁9年。朱祁镇心中肯定恨于谦,当然这是私人恩怨。
于谦是朱祁钰一朝最有声望的大臣,土木堡之变后,朝中无人能比,武人能取代。但是他与夺门的功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有仇怨,此时朱祁镇毫不犹豫的选准了自己的功臣。
国家稳定、朝局稳定的情况下,于谦这样的大臣就没有什么大用处了,任何一个皇帝都会这么想,不想留一个有兵权,名声又好的重臣在侧踏。
万一他有异心,朱祁镇的结局就难说。
经历在被囚禁事件后,朱祁镇要的是安全感,他不在乎名声,要的是实在的活下去。
《明史·于谦传》中记录: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就是说于谦不死,夺门之变就出师无名了。
于谦的死,是一个突发的事件,不是出于个人感情,而是出于皇帝新登基舆论需要。
谁都清楚,于谦是无罪的。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后,于谦被平了反,追谥“忠肃”。
后记
于谦死于皇帝立威,他毫无错处,但不得不死,朱家的子孙和朱元璋一样,任何有威胁的人都不能存活,这时大明的特色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