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几粒咖啡种子漂洋过海,来到云南;百年后,成片的咖啡树恣意生长,开花、结果、加工,云南咖啡已发展出成熟的产业链,正大步、大量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光的呵护、土的哺育、人的培植,云南咖啡在云贵高原凝结出自己独特的风味。
百年深耕之旅
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据《云南省志•农业志》记载,咖啡树从国外引入云南,首次在大理州宾川县朱古拉村进行种植。朱苦拉这片古老的咖啡林是中国咖啡的发源地,是我国最完整的外来农业物种遗产遗迹。
1952年,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将咖啡树种子从朱古拉村带到保山市栽种,云南咖啡开启了大面积种植的路程,产量大幅增长。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云南咖啡也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1988年,国际咖啡巨头雀巢公司开始在普洱采购咖啡。1995年,云南省将云南咖啡种植正式列入生物资源“18工程”。
如今,普洱、保山、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怒江六个州市已成为云南咖啡的主要产区。截至2022年,云南咖啡豆种植面积达127万亩,产量11.36万吨,全国98%的咖啡种植面积、99%的咖啡产量均在云南。
自然醇香之旅
云南位于北纬21°8'~29°15之[Akiko1]间的低纬度地区,[2]而保山潞江坝(北纬24°46′~25°33′)和普洱地区(北纬22°02′~24°50′)更是位于咖啡种植的“黄金咖啡带”上,这为咖啡树的生长提供了一个温暖的亚热带气候“温室”。高海拔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使得咖啡豆中丰富的有机物得以保存,赋予了它醇厚的口感。
弱酸性的土壤为咖啡树的根系创造了绝佳的生长条件,高原充沛的阳光为咖啡树源源不断注入能量。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的云南咖啡,粒粒饱满,滴滴留香,入口层次丰富,口味独特。
云南咖啡种植环境得天独厚,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小粒咖啡——阿拉比卡(Arabica)种在此扎根。这种原产于非洲北部和中部热带地区的咖啡品种对土壤、海拔、气温要求都十分苛刻,不耐旱、不耐强风、不耐病虫。这位“娇贵”的客人在云南保山地区和普洱地区找到了生长的家园,这里培育的小粒咖啡品质上乘,造就了云南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的独特风味。1993年,云南小粒咖啡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世界咖啡评比大会上荣获“尤里卡”金奖。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九大阿拉比卡(Arabica)产区,中国阿拉比卡(Arabica)100%产自云南。
云南的咖农们在一天又一天的循环往复里,手工栽培、采摘、加工,在咖啡豆里倾注着热爱,在咖啡林中打磨着光阴。自然与人文交融,打造出享誉世界的云南咖啡,越看越美,越品越香。
美味探寻之旅
除了口感上的独特,云南咖啡还承载着一份文化的沉淀和传承。朱古拉现存古咖啡林13亩1134株,其中100年以上的古咖啡树有24株,村民们除了种植咖啡,还形成了煮咖啡、喝咖啡的传统。
2010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保山小粒咖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洱咖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朱苦拉咖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云南咖啡的故事仍在持续演绎,它已经从初期低价速溶咖啡走向了现在精品咖啡的时代。随着消费者对生豆产地、处理方式和烘焙度的追求变得逐渐严格,普洱和保山等产区也在着力于技术研发和品质升级,精进生产推出多元化咖啡产品。在国际竞技舞台上,云南已然成为世界咖啡行业公认的优质小粒咖啡豆产区和全球知名品牌咖啡企业优质原料供应基地(云南咖啡与知名大牌如瑞幸、Manner等展开深度合作)。云南咖啡正走在与世界同频的优质之路上。
在这里,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当你坐在咖啡店里,品味着一杯香醇的咖啡,你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宁静与悠闲,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甘雨清风日月光,匠成殊品过重洋,殷勤烘萃邀君啜,天地冰心不二香。云南咖啡,磨入百年的时光,滤去闹市的喧嚣,向世界献上高原的暖阳。
一饮香醇,百年深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