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临终前,预言3个人可以拯救中国,3人是谁?袁世凯,这位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经历了一段传奇的一生。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投身军旅生涯。1882年,他远赴朝鲜,参与平定了著名的“壬午之乱"。
这次的平定功绩让他的前程一片光明。袁世凯似乎天生就是个官场高手,他具备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处事方法。他曾参与洋务运动,还组建了新军,因此深受慈禧太后的器重。
大清王朝垮台后,袁世凯并没有像其他前朝遗老一样退隐幕后。相反,他积极谋权,以柔和手段促使清帝退位,迫使孙文离开,并在1912年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这时,袁世凯的权力已经达到巅峰。如果他满足于担任大总统的角色,也许就不会引起如此大的民愤。然而,在夺取革命胜利果实之后,袁世凯却一边追捕着宋教仁等名流,一边急于复辟帝制。他的行为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
在他的倒行逆施下,孙文与多位政界人士联合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反对袁运动。然而,袁世凯却固执地坚持,于1915年冬天宣布明年为洪宪元年,并自封为皇帝。
实际上,袁世凯早已知道,复辟帝制是在倒退历史。然而,他过于贪恋权力,哪怕全国人民反对,他也要一尝当皇帝的滋味。果然,他登上皇位后,全国人民立刻掀起声势浩大的反袁浪潮。周围几乎没有人支持他成为皇帝,这使袁世凯感到绝望。在只当了84天的皇帝后,他最终怀着沉重的遗憾离开人世。
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袁世凯,这位曾为中国摇摆在旧新更替中的帝国画下句点的人,也无法避免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在他终末的日子里,他对中国未来的担忧与期待交织,落入他心中的一句坦诚承诺:他指出,在他离世后,将有三个人站出来为了中国的未来而战斗。他们的名字并不常见在历史教科书的页面上,他们不是孙中山,也不是其他我们更为熟知的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
徐世昌,与袁世凯的关系深厚,他们亲如兄弟。然而,这两位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老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格和人生观。袁世凯喜欢在阳光下,追逐权力,却见徐世昌更倾向于沉稳稳健的步伐,他善于深思熟虑,而且善于落实行动。他曾在1906年担任钦差大臣时,致力于改善东北地区的民生,新建水利设施,并且提拔有才干的人才,深化改革,成功地推动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当袁世凯有意成为总统时,徐世昌不仅没有嫉妒,反而大力支持,贡献了不少力量。然而,当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时,徐世昌不再坚持原来的立场,他坚决反对,尽管他的反对无法改变事实,他却选择退出公共舞台,过起了隐居生活。
袁世凯看着他的亲如兄弟渐行渐远,他也尝试过多次邀请徐世昌回到他的身边,甚至誉他为"高洁之士"。但徐世昌并没有因为这些表面的荣誉而动摇,他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这种坚决反对,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和尊重
在袁世凯去世后,徐世昌曾短暂地回到了公众视线,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他又选择了隐退。
在清朝末年,段祺瑞以其聪明才智引得李鸿章赞许不已,收为左右手。而在新的军事潮流中,他也因其独特的才情得到了袁世凯的青睐。这位曾经的师长,在他的眼中,不仅是位令人尊敬的前辈,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光亮引路人。
然而,即使他对袁世凯有着无尽的敬仰,当面临民族大义的时刻,段祺瑞仍然选择坚守道义,决不妥协。他的良知,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他心中的道路,让他选择了与师傅袁世凯翻脸。
那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时刻,他听到袁世凯要自封为皇帝的消息,心中充满了担忧和焦虑。他认为这不仅违反了时代潮流,也危害了国家的前途,甚至可能是袁世凯自身的噩梦。然而,他的忠言被当作耳边风,这让他无比心痛,最后只能选择辞去自己的职务。
事实证明,他的预感并没有错。袁世凯在人民的愤怒之下,不得不为自己的野心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段祺瑞,虽然他曾因这个问题与袁世凯产生冲突,他并没有选择乘人之危,甚至没有公开批判他的行为。这就是他,一个心中仍有人性光芒的军阀。
1924年,他曾短暂地重返政坛,然而在废除国会后,他再次被驱逐出政坛。从此,他选择了淡出纷扰的世界,隐居起来,不再插手政治纷争。
黎元洪,这位新军出生的清朝末代大员,内心矢志赴共和,渴望改革,而这也使他在袁世凯眼中一度独领风骚。尽管身在朝廷之内,他却并非是那种拘泥于旧制、盲目拥戴皇权的人,反而激扬着一颗昂然矛盾的心,希望在旧的皇权制度中寻找一丝新的出路。
然而,袁世凯的皇帝梦想成为了他们友谊的分水岭。黎元洪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皇权,这与他坚定的共和理念背道而驰。袁世凯为了维护权力的稳定,无视黎元洪的反对,甚至还试图通过赠予他一系列虚名以笼络他的心志,然而,黎元洪坚决未受其动,选择拒绝了这些表面上的荣耀和权力。
不得不说,黎元洪这位身历其境的政治家深谙权术之道,明了袁世凯复辟皇权的举动已然违背了历史的大流。纵然袁世凯待他如手足,他依然不愿意步其后尘,做那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
袁世凯逝世后,黎元洪接过了他的重任,继续肩负起大总统的职务。然而,几年之后,他选择了退居二线,宣告辞职。那时的他也曾想过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可惜因为各种因素,他的复出之路最终破灭,最后只得回到故乡,投身经济建设。
1928年,64岁高龄的黎元洪在天津的家中永眠。他的一生,尽管拥有过辉煌的政治生涯,但他并非袁世凯口中那能拯救中国的三位英杰。当战争硝烟弥漫,日寇侵华,中国陷入深深的危局时,这三位昔日的英雄,一些已经离世,一些年老力衰,尽管他们或许还心存救国之志,但已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