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制定了一份针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计划,称为最终解决方案,约600万犹太人被杀。这些犹太人并非都死在德国人手里,还有一些国家因为各种原因,成了纳粹的帮凶,一起帮他们完成了这项“任务”,立陶宛就是其中之一。
立陶宛人在历史上与犹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仇怨,但是在二战期间,他们对犹太人下手却极为残暴,主要原因其实与俄罗斯或者苏联有很大关系。
立陶宛与俄罗斯是世仇,常年被欺负。后来他们与波兰共同组建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欧洲称霸一时,还曾经攻克过莫斯科,爽了一把。但是,这个联邦站在俄国与德国(普鲁士)之间,最终还是逃不掉被人瓜分的命运。
一战之后,立陶宛曾经一度独立。但是二战开打,斯大林为了防止德军东进,在1940年攻占了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在立陶宛人看来,他们与苏俄的仇恨加深了一层。仇恨将他们推到了苏俄的对立面,也就是纳粹德国一边,德国人支持什么他们也支持什么,德国人支持杀犹太人,他们当然不反对。
立陶宛的斯大林像
而在此期间,立陶宛的犹太人却支持苏军的占领,这很自然。在他们看来,纳粹德国就是魔鬼,而立陶宛过于弱小,无法抵抗强大的德国人,因此苏军出兵立陶宛对当地犹太人来说,无异于斯大林的保护伞罩在了他们的头上。
但是,这种态度在立陶宛人眼里,就相当于叛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猛攻,立陶宛立即叛变,宣布成立临时政府,脱离苏联统治。讽刺的是,德国人马上就解散了这个临时政府,将立陶宛领土纳入麾下。
德军向苏军发起进攻
6月25日,德军在立陶宛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首选地点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纳斯。这个城市曾经是立陶宛的首都,对立陶宛全境都有示范效应。不过德军初来乍到,如何抓捕犹太人,需要带路党,这位立陶宛带路党名叫阿尔吉尔达斯·克利马蒂斯(Algirdas Klimaitis)。
克利马蒂斯曾在立陶宛军队呆过,后来退伍到一家花边报纸当编辑,思想上是反苏反犹。德军刚入侵立陶宛,他就组织了一个600人的民兵小队,偷袭苏军,并且在6月23日控制了考纳斯。
6月25日,纳粹党卫队旅队领袖之一的法兰兹·华特·史塔列克(Franz Walter Stahlecker)亲临考纳斯,当众发表演讲,呼吁立陶宛人屠杀犹太人。他选中的执行者就是克利马蒂斯。
法兰兹·华特·史塔列克
于是,在史塔列克的指挥下,克利马蒂斯带着他的爪牙全城搜捕犹太人。最早遭殃的一位是当地犹太人领袖拉比拉夫·札尔曼·欧索夫斯基,他的手脚被人反绑在椅子上,暴徒将他的脑袋按在一本犹太教典籍《革马拉》上,将他的脑袋一点一点锯了下来。
他的遗体被吊在一个房屋的屋顶,身上挂着一条标语,写着“我们就要这样处置犹太人”,他的妻儿也被当众处决。
考纳斯大屠杀现场
大屠杀的号角随即吹响,考纳斯的犹太社区很快就成了人间地狱。烈焰从犹太教教堂燃起,从犹太人家里燃起,甚至从犹太人身上燃起。遍地是鲜血,遍地是尸体。
大屠杀中,有一位立陶宛暴徒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并没有留下姓名,在前线采访的德国记者拍下了他手持铁棍的照片。他被称为“死亡贩子”,在大屠杀中,他最残暴的表现就是将抓到的犹太人用铁棍活活敲死。
死亡贩子
这场屠杀持续了四天,考纳斯及其周边城镇一共有5000名犹太人被杀。
德军在立陶宛一共屠杀了21万犹太人,占当地犹太人总数的95%。在其他地区,立陶宛人一般充当帮凶的角色,为德军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而考纳斯的犹太人屠杀活动,则是以立陶宛本地人作为“主力军”,这也让考纳斯大屠杀成为立陶宛历史上抹不去的污点。
考纳斯大屠杀纪念碑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对立陶宛都没有什么好感,即与此有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