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和1879年的时候,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两次之后的结果让袁世凯对于从文放弃了信心,但是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前途,于是想着要另辟蹊径,重新走一条仕途之路,于是袁世凯在1881年的时候弃文从武,开始他一生戎马之旅。
袁世凯在考科举的路上结识了很多人,徐世昌成为了他的金兰兄弟,而当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李鸿章则成为了袁世凯精神上最向往的人,这一点在袁世凯仕途被堵以后,说的一句话中可以很清楚的体现出来,袁世凯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于是他就把之前自己写的诗都付之一炬,决定了要投笔从戎。
袁世凯这个人文的却是不行,这一点在袁世凯来到山东登州吴长庆这里的时候,吴长庆儿子的老师张謇给他的文学天赋下的评价,说“此子文采却是不适合走科举之路。”袁世凯来到吴长庆这里算是赢得了这一生向上发展的契机。
1882年,清朝的藩属国朝鲜发生了壬午军乱,朝鲜高宗之父大院君发动叛乱成功夺权,而此时闵妃一党和大院君之间有嫌隙,因此在叛乱时请求当时的清政府派兵平乱,而此任务正好落在了吴长庆所率领的军队身上,而袁世凯也因此而前往。
此时袁世凯深深的知道此时正是他表现立功的机会,而且此机会千载难逢,为什么这样说呢?朝鲜在当时不过是清朝的藩属国,其兵力和战斗力并不能和当时洋务运动训练的军队相比,这是其一,其二,藩属国的思想经历几百年,清廷的军队进入朝鲜那一刻用的是天朝上过对下属的态度,在气势上就又胜了一筹。
急于立功的袁世凯,带领着一支军队横冲直撞,带头冲在前面,剪掉带头叛乱的军队,后面的清军看到袁世凯的英勇战绩,瞬间被感染,一个个的如刚出笼的猛虎一样,很快就平息了叛乱,并且抓住了叛乱的大院君。
此次的首功就这样落到了袁世凯的身上,吴长庆也是对他很是欣赏,在给朝廷的奏折上夸赞袁世凯道:“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袁世凯也因此一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一跃成为了封疆大吏,仕途也是从此时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朝鲜的平静刚刚两年的时间,一帮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人发动了政变,试图推翻此时的政权,从而把持朝政。而“开化党”的不过是想要的就是朝鲜进行改革,不过他们不是依靠清政府进行改革,而是想要通过日本的扶持而进行改革,彻底脱离清政府,而达到独立,其实事实是就是日本借助朝鲜自己的手来控制朝鲜。
朝鲜政权持有者闵妃一党看到事情不对,立马请求清政府进行镇压,而袁世凯也是看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起兵平定了叛乱。而此次平定叛乱彻底奠定了袁世凯在仕途上的基础,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开化党”其实是自己想要朝鲜统治,没有能力,只能是引进日本势力来支持自己,而日本又想借助“开化党”统治朝鲜。袁世凯此举,直接打破了日本的阴谋,也保住了清政府对于朝鲜的宗主国身份,可谓是功不可没了。
也正是因为这两次的平叛经历,让袁世凯在清政府里崭露头角,李鸿章也因此开始重视袁世凯这个人,在袁世凯26岁的时候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袁世凯在朝鲜期间,时常出入朝鲜宫廷,并且让朝鲜高宗按照藩国礼仪迎接上国钦差,明确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
袁世凯的上位,虽然是当时时局的影响,但是也和袁世凯倔强的性格有关。在处理事情上经常出现先斩后奏的情况,但是结果都是为清政府的利益着想,即使有什么不妥,也都过去了,可是有一点最清楚,那就是袁世凯在两次平乱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果敢,才是袁世凯一路扶摇直上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